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--自动化系统论文--自动控制、自动控制系统论文

半导体设备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实现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趋势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的需求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意义第12页
    1.2 伺服电机系统概述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伺服系统的构成要素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伺服的性能评价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伺服电机的国内外发展与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1.3 PLC梯形图编程概述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PLC梯形图的基本概念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安川PLC梯形图的简介第15-17页
    1.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第17-18页
第2章 控制程序设计的改进第18-33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18页
    2.2 分选机控制系统简介第18-19页
    2.3 程序框架的搭建第19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结构层次化设计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控制模块化设计第23-26页
    2.4 运动模型的设计第26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基于"动作标记"的顺序模型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基于"移位判断"的选择模型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基于"缓冲处理"的并行模型第30-32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2-33页
第三章 系统运动性能的优化第33-45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3页
    3.2 伺服参数的调整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PID控制原理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手动调整伺服参数第34-37页
    3.3 精度控制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电子齿轮比设定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制振控制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齿隙误差补偿第39-40页
    3.4 速度控制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电机运行速度的优化处理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时序控制对运行速度的影响第42-44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4-45页
第四章 系统控制功能的升级第45-58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5页
    4.2 运动轨迹的实时可控第45-49页
    4.3 运行安全保护机制第49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安全保护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故障检测与异常处理第52-57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7-58页
第五章 多通道通信接口的设计第58-68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58页
    5.2 安川MP系列控制器为从站时的两种通信方式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使用自动接收功能通信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使用自编MSG-RCV函数的梯形图程序通信第59页
    5.3 多通道通信实现的基础与方法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多传送缓冲器通道机制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以MSG-RCV函数为控制核心的设计方法第60-61页
    5.4 接口程序的设计与实现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PLC通信模块的配置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上位机通信接口设计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下位机通信接口设计第64-65页
    5.5 通信速度的分析第65-66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66-68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8-70页
参考文献第70-73页
致谢第73-74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移动终端的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
下一篇:国民体质监测应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