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--稻病虫害论文--虫害论文

徽州稻区白背飞虱发生规律及迁飞生物学研究

摘要第1-10页
ABSTRACT第10-14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4-30页
 1 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页
 2 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25页
   ·迁飞规律的研究方法第14-19页
   ·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的迁飞生物学特性比较第19-23页
   ·降落机制第23-25页
 3 徽州整体情况第25-28页
   ·地理位置第25页
   ·气候条件第25-26页
   ·耕作制度第26页
   ·水稻品种第26-27页
   ·栽培技术第27页
   ·作物保护第27-28页
   ·农作机具第28页
 4 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8-30页
第二章 2009年徽州稻区白背飞虱种群消长及虫源性质分析第30-44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30-33页
   ·田间系统调查第30页
   ·灯诱监测第30-31页
   ·田间白背飞虱第31-32页
   ·轨迹分析方法第32-33页
 2. 结果与分析第33-41页
   ·2009年徽州区白背飞虱灯诱结果分析第33页
   ·中稻田白背飞虱种群数量消长和发育进度第33-34页
   ·晚稻田白背飞虱种群数量消长和发育进度第34-35页
   ·中稻和晚稻白背飞虱各代虫源性质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·2009年徽州区白背飞虱主要迁入峰虫源地和降落机制分析第36-41页
 3 讨论第41-44页
   ·白背飞虱各发生世代翅型变化规律第41页
   ·白背飞虱翅型分化(迁出期)与水稻生育期关系第41-42页
   ·白背飞虱卵巢发育程度与世代性质关系第42-43页
   ·白背飞虱虫源地分析中生物学参数的确定第43页
   ·白背飞虱迁入高峰的确定第43-44页
第三章 徽州稻区白背飞虱发生期及种群数量历史资料的动态分析第44-54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44-46页
   ·灯诱调查第44页
   ·系统调查第44-45页
   ·白背飞虱迁入高峰日选择标准第45页
   ·黄山高空网第45-46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46-52页
   ·徽州区白背飞虱基本情况第46-47页
   ·徽州区灯诱白背飞虱虫量变化第47页
   ·白背飞虱始见日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·主迁入峰期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·主要危害期分析第49-51页
   ·灯诱虫量与高山网捕的相关分析第51-52页
 3 讨论第52-54页
   ·灯诱法是一种有效预测迁飞性昆虫发生的方法第52-53页
   ·四(2)代是徽州稻区白背飞虱的主害代第53-54页
第四章 徽州稻区白背飞虱前期迁入种群虫源地分布模拟第54-72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54-56页
   ·研究时段的选择第54页
   ·虫源地分析模型第54-55页
   ·虫源地分析模型的生物学参数设定第55-56页
   ·有效虫源地分析第56页
   ·数据处理第56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56-69页
   ·徽州区白背飞虱主迁入高峰日选择第56页
   ·徽州稻区白背飞虱虫源地有效性分析第56-60页
   ·徽州稻区白背飞虱虫源地分析第60-67页
   ·徽州稻区各虫源区5-6月份850hPa等压面风向、风速频率统计第67-69页
 3 讨论第69-72页
   ·回推轨迹起始日期确定的方法第69页
   ·岭北区是徽州稻区白背飞虱主要虫源区第69-72页
第五章 徽州稻区几次重大迁入过程降落机制分析第72-90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72-73页
   ·资料来源第72-73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73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73-87页
   ·几次迁入高峰日的选择第73页
   ·降虫机制第73-87页
 3 讨论第87-90页
   ·降水、切变线、风速扰动是促使白背飞虱迫降徽州区的气象因素第87-88页
   ·独特的地形特点是徽州区成为"虫窝子"的关键第88-90页
第六章 白背飞虱迁飞生物学研究第90-100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90-91页
   ·起飞实验第90页
   ·田间白背飞虱第90-91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91-96页
   ·白背飞虱起飞量与发育世代、水稻生育期的关系第91页
   ·白背飞虱起飞迁出与田间成虫密度的关系第91-92页
   ·降雨对白背飞虱起飞迁出的影响第92页
   ·起飞迁出的白背飞虱卵巢解剖情况第92-93页
   ·白背飞虱起飞迁出与水稻生育期的关系第93-95页
   ·白背飞虱各发生世代翅型的变化规律第95页
   ·白背飞虱田间各发生世代的性质与卵巢发育程度的关系第95-96页
 3 讨论第96-100页
   ·外界因素(降水量、虫口密度、水稻生育期等)影响白背飞虱起飞量第96-97页
   ·白背飞虱不存在明显本地繁殖世代,迁入后下一代即可迁出第97页
   ·白背飞虱各世代以长翅型为主第97-100页
第七章 全文总结第100-104页
 1 结论第100-101页
 2 创新点第101-104页
参考文献第104-112页
致谢第112-114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4页

论文共11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浙赣皖稻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源地分析
下一篇:水稻条斑病菌harpin基因的筛选和胞外多糖相关基因的鉴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