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5页 |
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分布概况 | 第11-14页 |
·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 | 第11页 |
·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毒媒介 | 第11-12页 |
·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国内外的分布情况 | 第12-14页 |
2 白背飞虱迁飞与传毒的研究概况 | 第14-23页 |
·白背飞虱在全国的发生区划 | 第14-15页 |
·白背飞虱的发生程度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情况 | 第15-17页 |
·白背飞虱的暴发与气象条件 | 第17-19页 |
·白背飞虱的暴发与栽培制度 | 第19页 |
·白背飞虱迁飞的生态机制 | 第19-20页 |
·白背飞虱的迁飞规律 | 第20页 |
·白背飞虱飞行能力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·轨迹分析在白背飞虱虫源研究中的发展应用 | 第21-23页 |
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浙江武义2009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毒源地分析 | 第25-37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28页 |
·虫情、病情及气象资料 | 第25页 |
·轨迹分析方法及主要参数 | 第25-2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4页 |
·浙江省武义县灯下诱虫情况 | 第28-29页 |
·白背飞虱虫源地和毒源地范围分析 | 第29-31页 |
·毒源地分布情况可信度的验证 | 第31-34页 |
3 讨论 | 第34-37页 |
第三章 安徽徽州区2009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毒源地分布 | 第37-4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7-38页 |
·资料来源 | 第3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7-38页 |
2 结果分析 | 第38-44页 |
·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动态及灯诱情况调查 | 第38-39页 |
·毒源地模拟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天气背景分析 | 第40-44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44-45页 |
·徽州区耕作制度的变化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危害程度的关系 | 第44页 |
·徽州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毒源地分布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江西省境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毒源地分布范围 | 第45-8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6-47页 |
·虫情及气象资料 | 第46-47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47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7-66页 |
·上犹县毒源地分布情况 | 第47-55页 |
·永丰县毒源地分布情况 | 第55-60页 |
·南城县毒源地分布情况 | 第60-66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66-85页 |
第五章 全文总结 | 第85-89页 |
1 主要结论 | 第85-87页 |
·浙江省武义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源地分布 | 第85-86页 |
·安徽省徽州区稻作制度与毒源地分布的关系 | 第86页 |
·江西省2009、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毒源地分析 | 第86-87页 |
2 创新点 | 第87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5页 |
致谢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