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控铣床切削稳定性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4页 |
1.1 背景与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 切削稳定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 切削振动的控制方法 | 第17-20页 |
1.4 本文研究工作 | 第20-23页 |
1.4.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21-22页 |
1.4.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1.4.3 论文的结构 | 第23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2章 铣削加工动力学模型及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4-30页 |
2.1 铣削力分析 | 第24-28页 |
2.1.1 铣削切削力模型 | 第25页 |
2.1.2 径向切削厚度模型 | 第25-28页 |
2.2 影响铣削振动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切削振动实验研究 | 第30-48页 |
3.1 实验系统设计 | 第30-37页 |
3.1.1 实验目的 | 第30-31页 |
3.1.2 实验装置构成 | 第31-36页 |
3.1.3 振动传感器位置的确定 | 第36-37页 |
3.2 振动信号的时域、频域参量及选用 | 第37-41页 |
3.2.1 时域参量 | 第38-39页 |
3.2.2 频域参量 | 第39-41页 |
3.3 铣削振动稳定性影响因素权重排序 | 第41-44页 |
3.4 切削稳定性样本采集实验 | 第44-4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4章 铣削振动稳定性判定 | 第48-69页 |
4.1 传统切削稳定性研究方法及其问题 | 第48-51页 |
4.2 铣削振动信号分析 | 第51-61页 |
4.2.1 振动信号的时域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2.2 振动信号的频域分析 | 第52-57页 |
4.2.3 低频段信号的频谱特点 | 第57-61页 |
4.3 切削颤振的判别 | 第61-67页 |
4.3.1 理论依据 | 第61-64页 |
4.3.2 稳定性判别方案设计 | 第64-65页 |
4.3.3 稳定性判定的实现 | 第65-6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5章 VMC850E动态性能分析 | 第69-91页 |
5.1 机械结构的模态分析 | 第69-73页 |
5.1.1 模态分析简介 | 第69-70页 |
5.1.2 模态参数识别 | 第70-73页 |
5.2 机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模态分析 | 第73-80页 |
5.2.1 VMC850E的实体模型 | 第74页 |
5.2.2 结合面部位的模型建立 | 第74-75页 |
5.2.3 基于有限元模型的模态参数识别 | 第75-80页 |
5.3 试验模态分析 | 第80-86页 |
5.3.1 锤击试验系统的组成 | 第81页 |
5.3.2 整机锤击法振动模态试验 | 第81-86页 |
5.4 铣削系统动态参数的不恒定性分析 | 第86-89页 |
5.4.1 动态模型与静态模型的区别 | 第86-87页 |
5.4.2 机床动态与静态模态参量的变化 | 第87-8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9-91页 |
第6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切削稳定性判定 | 第91-112页 |
6.1 机器学习与统计学理论简介 | 第92-95页 |
6.1.1 机器学习 | 第92-93页 |
6.1.2 统计学习理论简介 | 第93-95页 |
6.2 支持向量分类 | 第95-102页 |
6.2.1 线性可分情形 | 第95-98页 |
6.2.2 核函数 | 第98-100页 |
6.2.3 松弛变量 | 第100-102页 |
6.3 基于SVM的切削稳定性识别 | 第102-110页 |
6.3.1 切削稳定性分类模型 | 第102-103页 |
6.3.2 支持向量数据样本集的建立 | 第103-107页 |
6.3.3 切削稳定性识别的实现 | 第107-110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10-112页 |
第7章 切削颤振控制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反馈系统设计 | 第112-123页 |
7.1 控制系统的组织结构设计 | 第112-118页 |
7.1.1 系统组织机构设定的原则 | 第113-114页 |
7.1.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| 第114-116页 |
7.1.3 切削参数控制模块设计 | 第116-118页 |
7.2 铣削振动系统的控制模型 | 第118-119页 |
7.2.1 触发式启动触点模型设计 | 第118页 |
7.2.2 多层筛选式模型设计 | 第118-119页 |
7.2.3 分流控制模型设计 | 第119页 |
7.2.4 循环控制模块 | 第119页 |
7.3 控制信号反馈通道的搭建 | 第119-122页 |
7.3.1 数据反馈系统模型 | 第119-120页 |
7.3.2 控制倍率的设计 | 第120-122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22-123页 |
第8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3-126页 |
8.1 结论 | 第123-124页 |
8.2 创新点 | 第124页 |
8.3 工作展望 | 第124-1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6-134页 |
附录 快速傅里叶变换及程序 | 第134-140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 | 第140-142页 |
致谢 | 第142-14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