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43页 |
1.1 课题背景 | 第14-16页 |
1.2 太阳能的发展状况 | 第16-21页 |
1.2.1 太阳能的发展历程及国外太阳能发展状况 | 第16-18页 |
1.2.2 中国太阳能发展状况 | 第18-21页 |
1.3 太阳能级晶体硅材料的制备 | 第21-26页 |
1.3.1 全球晶体硅生产概况 | 第21-22页 |
1.3.2 传统制备方法 | 第22-24页 |
1.3.3 晶体硅的制备研究新进展 | 第24-26页 |
1.4 硅片切割和废料的产生 | 第26-30页 |
1.4.1 晶体硅片的制造工艺 | 第27-29页 |
1.4.2 太阳能级晶体硅废料浆的产生 | 第29-30页 |
1.5 太阳能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回收 | 第30-36页 |
1.5.1 国内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回收情况 | 第30-33页 |
1.5.2 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中硅的回收研究进展情况 | 第33-36页 |
1.6 本文研究目的、意义及内容 | 第36-38页 |
1.6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36-37页 |
1.6.2 研究内容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3页 |
第2章 实验原理与方法 | 第43-58页 |
2.1 颗粒沉降的基本原理 | 第43-48页 |
2.1.1 分散体系及分散稳定性 | 第43-44页 |
2.1.2 两相流的基本性质 | 第44-46页 |
2.1.3 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受力 | 第46-47页 |
2.1.4 颗粒的重力沉降 | 第47-48页 |
2.2 逆流萃取的基本原理 | 第48页 |
2.3 硅的精炼提纯 | 第48-49页 |
2.4 数学拟合 | 第49-51页 |
2.5 样品的表征方法 | 第51-56页 |
2.5.1 X射线衍射分析原理 | 第51-52页 |
2.5.2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元素定量分析 | 第52-53页 |
2.5.3 激光粒度仪原理 | 第53-54页 |
2.5.4 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54-55页 |
2.5.5 游离硅的测定原理 | 第55-56页 |
2.5.6 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含量 | 第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
第3章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物性研究 | 第58-68页 |
3.1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物相分析 | 第58-59页 |
3.2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定量分析 | 第59-64页 |
3.2.1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元素定量分析 | 第59-60页 |
3.2.2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中硅的定量分析 | 第60-62页 |
3.2.3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中碳化硅及杂质的定量分析 | 第62页 |
3.2.4 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含量 | 第62-64页 |
3.3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粒度分布 | 第64-65页 |
3.4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形貌 | 第65-66页 |
3.5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主要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 | 第66-67页 |
3.6 本章结论 | 第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68页 |
第4章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酸洗除杂的研究 | 第68-80页 |
4.1 实验过程 | 第68-70页 |
4.1.1 实验试剂及其设备 | 第68-69页 |
4.1.2 实验步骤 | 第69-70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70-78页 |
4.2.1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酸洗除铁 | 第70-76页 |
4.2.2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酸洗除杂后的定量分析 | 第76-77页 |
4.2.3 废盐酸的回收利用 | 第77-7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0页 |
第5章 水基液相法富集料浆中硅的研究 | 第80-91页 |
5.1 实验试剂及设备 | 第80页 |
5.2 实验步骤 | 第80-82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82-90页 |
5.3.1 液固比及沉降时间对硅富集的影响 | 第82-87页 |
5.3.2 最佳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| 第87-9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1页 |
第6章 双层有机试剂法富集料浆中硅的研究 | 第91-101页 |
6.1 实验仪器与药品 | 第92-93页 |
6.1.1 实验药品 | 第92页 |
6.1.2 实验仪器及其设备 | 第92-93页 |
6.2 实验步骤 | 第93页 |
6.3 结果与讨论 | 第93-100页 |
6.3.1 重选的可行性 | 第93-95页 |
6.3.2 有机试剂的选择 | 第95-97页 |
6.3.3 双层有机试剂分离硅和碳化硅 | 第97-100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1页 |
第7章 柱流分离法富集料浆中硅的研究 | 第101-112页 |
7.1 实验仪器与药品 | 第101页 |
7.1.1 实验原料 | 第101页 |
7.1.2 实验仪器 | 第101页 |
7.2 实验步骤 | 第101-102页 |
7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02-110页 |
7.3.1 柱流分离法分离硅和碳化硅微粉的可行性 | 第102-105页 |
7.3.2 硅与碳化硅微粉在单个分离柱中的运动规律分析 | 第105-106页 |
7.3.3 多根分离柱富集硅和碳化硅微粉的研究 | 第106页 |
7.3.4 柱流分离工艺的数据拟合 | 第106-109页 |
7.3.5 柱流分离工艺的实验验证 | 第109-110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10-11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1-112页 |
第8章 富集硅和碳化硅的精炼提纯 | 第112-130页 |
8.1 富集硅微粉的精炼 | 第112-122页 |
8.1.1 实验试剂及其仪器设备 | 第113-114页 |
8.1.2 实验步骤 | 第114-116页 |
8.1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16-122页 |
8.2 富集碳化硅微粉的提纯 | 第122-127页 |
8.2.1 实验试剂及其仪器 | 第122-123页 |
8.2.2 实验步骤 | 第123页 |
8.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23-127页 |
8.3 本章小结 | 第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7-130页 |
第9章 全文总结论及其展望 | 第130-132页 |
9.1 全文总结论 | 第130-131页 |
9.2 展望 | 第131-132页 |
致谢 | 第132-133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| 第133-13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