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工业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--人造石油论文--合成润滑油论文

沙生植物长柄扁桃油改性制备润滑油基础油的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综述第10-18页
    1.1 长柄扁桃概述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长柄扁桃简介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长柄扁桃的治沙优势及特点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长柄扁桃营养价值和产品开发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长柄扁桃产业发展第11页
    1.2 润滑油概述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润滑油简介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外环境友好润滑油的发展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1.3 植物油作为环境友好润滑油的研究第14-16页
    1.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第16-18页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8-25页
    2.1 实验原料第18页
    2.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主要试剂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主要仪器第19页
    2.3 改性后基础油流变学性能测试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运动粘度测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酸值测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环氧值测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碘值测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凝点测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闪点测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腐蚀性测试第22页
    2.4 氧化稳定性测试第22页
    2.5 摩擦学性能测试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摩擦系数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磨班直径第23页
    2.6 生物降解实验第23页
    2.7 长柄扁桃油脂肪酸组成分析第23-24页
    2.8 红外表征分析第24-25页
第三章 环氧化长柄扁桃油合成工艺研究第25-37页
    3.1 反应原理第25页
    3.2 实验方法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环氧化反应流程及装置图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影响环氧化反应的因素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长柄扁桃油环氧化的正交实验设计第27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27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长柄扁桃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分布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正交实验设计结果与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环氧化长柄扁桃油红外光谱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基础油流变学性能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环氧化长柄扁桃油氧化稳定性能分析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环氧化长柄扁桃油摩擦性能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3.4 生物降解实验第35-36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36-37页
第四章 环氧化长柄扁桃油甲酯合成工艺研究第37-64页
    4.1 长柄扁桃油甲酯合成工艺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反应原理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反应流程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影响甲酯化反应的因素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长柄扁桃油甲酯的转化率和产率测定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长柄扁桃油甲酯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4.2 环氧化长柄扁桃油甲酯合成工艺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反应原理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反应流程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影响环氧化反应的因素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环氧化长柄扁桃油甲酯正交实验设计第41-42页
    4.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2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长柄扁桃油甲酯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响应面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4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环氧化长柄扁桃油甲酯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长柄扁桃油甲酯环氧化正交实验设计结果与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红外表征分析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基础油流变学性能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基础油氧化稳定性能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基础油摩擦性能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 4.4 生物降解实验第62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62-64页
结论与展望第64-66页
    结论第64-65页
    展望第65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73页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第73-74页
致谢第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掺杂型Bi2WO6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
下一篇: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黄219井区长9油藏特征及开发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