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数控机床的热源及热变形的机理分析 | 第12-14页 |
1.2.1 数控机床的热源 | 第12页 |
1.2.2 数控机床热变形的机理 | 第12-14页 |
1.3 数控机床热特性及热补偿技术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4-17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数控机床结构及其关键部分说明 | 第19-27页 |
2.1 数控机床的结构分析 | 第19-22页 |
2.1.1 机床的整体结构 | 第19-20页 |
2.1.2 主传动系统结构说明 | 第20-21页 |
2.1.3 进给传动系统结构说明 | 第21-22页 |
2.2 液体动静压轴承结构及其说明 | 第22-24页 |
2.2.1 动静压轴承的结构 | 第22页 |
2.2.2 动静压轴承的功率消耗 | 第22-24页 |
2.3 电主轴结构及其主要参数 | 第24-26页 |
2.3.1 电主轴的结构 | 第24页 |
2.3.2 主轴电机 | 第24-25页 |
2.3.3 电主轴的工作原理 | 第25页 |
2.3.4 主轴轴承 | 第25页 |
2.3.5 高速电主轴的冷却 | 第25-2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3章 数控机床主轴系统的热特性理论 | 第27-37页 |
3.1 数控机床主轴系统热能传递的基本方式 | 第27-28页 |
3.1.1 热传导 | 第27页 |
3.1.2 热对流 | 第27-28页 |
3.1.3 热辐射 | 第28页 |
3.2 数控机床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及温度场的有限单元法 | 第28-35页 |
3.2.1 机床主轴系统温度场数学模型 | 第28-31页 |
3.2.2 机床主轴系统温度场的有限单元法 | 第31-35页 |
3.3 数控机床主轴系统热变形有限单元法 | 第35-36页 |
3.3.1 热变形基本方程 | 第35页 |
3.3.2 热变形的有限单元法 | 第35-3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4章 数控机床主轴系统热特性分析 | 第37-59页 |
4.1 概述 | 第37页 |
4.2 ANSYS Workbench软件概述及主轴系统有限元分析过程 | 第37-38页 |
4.3 数控机床主轴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38-40页 |
4.4 数控机床主轴系统的热源分析及相关参数的计算 | 第40-46页 |
4.4.1 机床主轴系统的热源 | 第40-41页 |
4.4.2 机床主轴系统发热量的计算 | 第41-42页 |
4.4.3 机床主轴系统边界条件的计算 | 第42-46页 |
4.5 数控机床主轴系统的温度场分析结果 | 第46-49页 |
4.5.1 稳态温度场的分析 | 第46-48页 |
4.5.2 瞬态温度场的分析 | 第48-49页 |
4.6 数控机床主轴系统热变形分析结果 | 第49-52页 |
4.7 改变数控机床主轴系统边界条件机床主轴的热变形 | 第52-56页 |
4.7.1 改变主轴箱体附近空气流动速度 | 第53-54页 |
4.7.2 主轴箱体前部加冷却套 | 第54-56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56-59页 |
第5章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温度敏感点选取及热补偿模型的建立 | 第59-77页 |
5.1 热误差试验方法的设计 | 第59-65页 |
5.1.1 试验设备介绍 | 第59-60页 |
5.1.2 热误差试验工况的设计 | 第60-62页 |
5.1.3 热误差试验结果分析 | 第62-65页 |
5.2 车削中心热误差建模的测温点优化 | 第65-70页 |
5.2.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| 第65-67页 |
5.2.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温度敏感点选取 | 第67-70页 |
5.3 热补偿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70-75页 |
5.3.1 多项式回归定理 | 第70-71页 |
5.3.2 多项式回归的假设检验 | 第71-73页 |
5.3.3 基于多项式回归的热补偿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73-75页 |
5.4 热补偿的实现 | 第75-7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6.1 结论 | 第77页 |
6.2 展望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5页 |
致谢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