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毛细管狭缝的O/W和W/O型微液滴的制备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30页 |
1.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1.2 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的流型 | 第11-12页 |
1.3 液滴微流控技术 | 第12-25页 |
1.3.1 液滴形成的机制 | 第13-14页 |
1.3.2 影响微液滴大小的因素 | 第14-17页 |
1.3.3 制备液滴的微流控结构 | 第17-25页 |
1.4 同一装置产生不同类型液滴的研究 | 第25-26页 |
1.5 液滴微流控芯片的应用 | 第26-28页 |
1.5.1 DNA及细胞分析 | 第26-27页 |
1.5.2 纳米粒子的合成 | 第27-28页 |
1.5.3 蛋白质结晶研究 | 第28页 |
1.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| 第28-30页 |
第2章 O/W型微液滴的发生方法研究 | 第30-51页 |
2.1 引言 | 第30-31页 |
2.2 仪器与试剂 | 第31-32页 |
2.2.1 实验仪器 | 第31页 |
2.2.2 实验试剂 | 第31页 |
2.2.3 溶液的配制 | 第31-32页 |
2.3 实验操作 | 第32-36页 |
2.3.1 毛细管柱上狭缝的制作 | 第32页 |
2.3.2 实验装置的搭建 | 第32-33页 |
2.3.3 通道结构示意图 | 第33页 |
2.3.4 实验装置图 | 第33-34页 |
2.3.5 毛细管狭缝宽度的研究 | 第34-36页 |
2.4 实验流程 | 第36页 |
2.5 结果与讨论 | 第36-50页 |
2.5.1 狭缝宽度的测定 | 第36-38页 |
2.5.2 界面用于形成液滴的可行性 | 第38-40页 |
2.5.3 两相流速的影响 | 第40-43页 |
2.5.4 界面张力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2.5.5 连续相粘度的影响 | 第45-48页 |
2.5.6 进样方式改变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2.5.7 油滴分散性的考察 | 第49-50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3章 W/O型微液滴的发生方法研究 | 第51-64页 |
3.1 引言 | 第51页 |
3.2 仪器与试剂 | 第51-52页 |
3.2.1 实验仪器 | 第51-52页 |
3.2.2 实验试剂 | 第52页 |
3.3 实验操作 | 第52-53页 |
3.3.1 石英玻璃毛细管内壁疏水修饰 | 第52页 |
3.3.2 实验装置 | 第52页 |
3.3.3 激光诱导荧光(LIF)检测系统 | 第52-53页 |
3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3-62页 |
3.4.1 通道表面性质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3.4.2 连续相的选择 | 第54-55页 |
3.4.3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3.4.4 两相流速对形成液滴大小和频率影响 | 第57-59页 |
3.4.5 液滴形成连续性的考查 | 第59-61页 |
3.4.6 液滴分散性的考查 | 第61页 |
3.4.7 不同浓度荧光素钠液滴的检测 | 第61-6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4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