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9页 |
插图或附表清单 | 第9-13页 |
第一章:绪论 | 第13-23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缘起 | 第13页 |
1.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9页 |
1.2.1 中国现代建筑缺乏“精致性”设计的现状概述 | 第13-14页 |
1.2.2 建筑师的“设计阈” | 第14-15页 |
1.2.3 当前研究建筑细部的意义 | 第15-19页 |
1.3 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| 第19-20页 |
1.4 课题研究范畴、方法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20-23页 |
1.4.1 课题研究范畴 | 第20-21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1.4.3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:建筑细部概述 | 第23-40页 |
2.1 “细部”的定义 | 第23-25页 |
2.2 “细部”的属性 | 第25-31页 |
2.2.1 依附性 | 第25页 |
2.2.2 独立性 | 第25页 |
2.2.3 相对性 | 第25-26页 |
2.2.4 历史性 | 第26页 |
2.2.5 象征性 | 第26-28页 |
2.2.6 关联性 | 第28-31页 |
2.3 “细部”的缘起 | 第31-32页 |
2.4 “细部”的功能 | 第32-35页 |
2.4.1 物质功能 | 第32页 |
2.4.2 精神功能 | 第32页 |
2.4.3 尺度功能 | 第32-33页 |
2.4.4 隐喻功能 | 第33-35页 |
2.5 “细部”的分类 | 第35-37页 |
2.6 细部与整体的关系 | 第37-38页 |
2.6.1 细部从属于整体 | 第37-38页 |
2.6.2 细部与整体相互作用 | 第38页 |
2.7 细部的发展规律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:建筑细部设计的原则及方法 | 第40-85页 |
3.1 “细部”产生的部位 | 第40-43页 |
3.1.1 功能性联结部位 | 第40页 |
3.1.2 结构性联结部位 | 第40-41页 |
3.1.3 形态性联结部位 | 第41-42页 |
3.1.4 细部设计的重点部位 | 第42-43页 |
3.2 建筑细部设计的思维特征 | 第43-44页 |
3.2.1 建筑创作思维的理论分析 | 第43页 |
3.2.2 细部创作的思维特征 | 第43-44页 |
3.3 建筑细部设计的原则 | 第44-48页 |
3.3.1 整体性原则 | 第44-45页 |
3.3.2 功能性原则 | 第45-46页 |
3.3.3 技术性原则 | 第46-48页 |
3.4 建筑细部设计的方法 | 第48-82页 |
3.4.1 结构方面 | 第48-53页 |
3.4.2 材料方面 | 第53-61页 |
3.4.3 色彩方面 | 第61-66页 |
3.4.4 尺度方面 | 第66-71页 |
3.4.5 构造方面 | 第71-74页 |
3.4.6 形态方面 | 第74-82页 |
3.5 建筑细部设计的误区浅析 | 第82-85页 |
3.5.1 无的放矢 | 第82页 |
3.5.2 不和句法 | 第82-83页 |
3.5.3 反对装饰 | 第83-85页 |
第四章:信息时代的建筑细部形式浅析 | 第85-96页 |
4.1 信息时代的含义与特征 | 第85页 |
4.2 信息时代的建筑设计 | 第85-87页 |
4.2.1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| 第85-86页 |
4.2.2 计算机辅助绘图与辅助设计的优缺点 | 第86-87页 |
4.3 信息时代的建筑细部形式 | 第87-96页 |
4.3.1 工业时代建筑细部形式的延续和发展 | 第87-91页 |
4.3.2 同一细部形式的阵列复制 | 第91-92页 |
4.3.3 分维几何在建筑造型上的应用 | 第92页 |
4.3.4 数字表皮的应用 | 第92-94页 |
4.3.5 智能表皮的应用 | 第94-96页 |
第五章:现阶段我国建筑缺乏细部设计的原因与对策 | 第96-105页 |
5.1 分析问题——现阶段我国建筑缺乏细部设计的原因 | 第96-101页 |
5.2 解决问题——提高精致性设计水平的途径 | 第101-105页 |
结论 | 第105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09页 |
附录A 中英文人名对照表 | 第109-11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111-112页 |
致谢 | 第112-113页 |
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| 第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