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2页 |
1.2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5-17页 |
1.2.2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7-22页 |
1.2.3 综合评述 | 第22页 |
1.3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| 第22-24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22-23页 |
1.3.2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3-24页 |
1.4 论文技术路线 | 第24-26页 |
第2章 全国主要公路通道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| 第26-45页 |
2.1 主要公路通道的概念及分析范围 | 第26-28页 |
2.1.1 主要公路通道的概念及分析范围 | 第26-28页 |
2.1.2 全国主要公路通道的界定 | 第28页 |
2.2 全国主要公路通道交通现状分析 | 第28-34页 |
2.2.1 交通分布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| 第28-32页 |
2.2.2 适应性分析 | 第32-34页 |
2.3 主要公路通道交通量预测方法 | 第34-44页 |
2.3.1 预测思路与方法 | 第34-35页 |
2.3.2 预测模型 | 第35-36页 |
2.3.3 预测步骤 | 第36-37页 |
2.3.4 通道交通量预测 | 第37-39页 |
2.3.5 预测结果分析 | 第39-4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3章 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功能定位与规划目标 | 第45-55页 |
3.1 公路在综合运输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| 第45-49页 |
3.1.1 公路交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| 第45-47页 |
3.1.2 公路交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| 第47-49页 |
3.2 功能定位 | 第49-52页 |
3.2.1 道路的功能分类 | 第49-50页 |
3.2.2 构成合理公路网功能层次的基本要素 | 第50-51页 |
3.2.3 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功能定位 | 第51-52页 |
3.3 规划目标 | 第52-54页 |
3.3.1 具体目标 | 第53页 |
3.3.2 规划路网的作用 | 第53-5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4章 国家高速公路网合理规模 | 第55-66页 |
4.1 国家高速公路网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1.1 客运交通需求 | 第55页 |
4.1.2 货运交通需求 | 第55-56页 |
4.1.3 土地资源 | 第56页 |
4.1.4 区域地理特征 | 第56页 |
4.2 国家高速公路网规模预测模型 | 第56-65页 |
4.2.1 连通度法 | 第56-60页 |
4.2.2 GM-GRNN 预测 | 第60-65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5章 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方法 | 第66-90页 |
5.1 布局思路和布局原则 | 第66-68页 |
5.1.1 布局思路 | 第66-67页 |
5.1.2 布局原则 | 第67-68页 |
5.2 布局规划方法的提出 | 第68-74页 |
5.2.1 逐层展开法 | 第68-72页 |
5.2.2 单因素分析 | 第72-74页 |
5.3 布局规划方案研究 | 第74-83页 |
5.3.1 节点选择及分类 | 第74页 |
5.3.2 逐层展开路线布局 | 第74-83页 |
5.3.3 布局方案优化 | 第83页 |
5.4 布局方案 | 第83-88页 |
5.4.1 北京放射线 | 第84页 |
5.4.2 南北纵线 | 第84-85页 |
5.4.3 东西横线 | 第85-88页 |
5.4.4 地区环线 | 第88页 |
5.5 布局效果 | 第88-89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89-90页 |
第6章 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效果评价方法 | 第90-109页 |
6.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| 第90-96页 |
6.1.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| 第90-91页 |
6.1.2 评价备选指标的选择 | 第91-95页 |
6.1.3 指标筛选 | 第95-96页 |
6.2 指标选择说明 | 第96页 |
6.3 高速公路网效果评价方法 | 第96-97页 |
6.3.1 层次分析(AHP)模型 | 第96-97页 |
6.3.2 多目标灰关联评价模型 | 第97页 |
6.3.3 数据包络分析(DEA)模型 | 第97页 |
6.4 评价过程 | 第97-104页 |
6.4.1 高速公路网规划效果 AHP 法评价 | 第97-99页 |
6.4.2 高速公路网规划效果多目标灰关联综合评价 | 第99-101页 |
6.4.3 高速公路网规划效果多目标灰关联综合评价 | 第101-104页 |
6.5 实例分析 | 第104-108页 |
6.5.1 AHP 评价方法 | 第105页 |
6.5.2 多目标灰关联评价方法 | 第105-106页 |
6.5.3 DEA 评价方法 | 第106-107页 |
6.5.4 结果分析 | 第107-108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108-109页 |
结论 | 第109-111页 |
论文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| 第109-110页 |
研究展望 | 第110-11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1-117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117-120页 |
致谢 | 第120-12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