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2页 |
1.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9页 |
1.2.1 高校工程教育相关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关于哈工大工科教育及焊接专业发展史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3 技术实践观的相关研究 | 第14-18页 |
1.2.4 知识论的相关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社会变迁中哈工大焊接专业的发展 | 第22-31页 |
2.1 建国初期的国际关系与对苏联模式的全面仿效 | 第22-24页 |
2.1.1 中苏关系与中国高等教育对苏联模式的仿效 | 第22-23页 |
2.1.2 专业初创期对苏联焊接专业的拷贝 | 第23-24页 |
2.2 社会变革中自主发展道路的曲折探索 | 第24-28页 |
2.2.1 关照国情的有益探索 | 第24-25页 |
2.2.2 中共的教育方针及“大跃进”对教学科研的影响 | 第25-27页 |
2.2.3 “文革”的冲击与坚持 | 第27-28页 |
2.3 改革开放后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| 第28-30页 |
2.3.1 教学科研全面恢复 | 第28页 |
2.3.2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| 第28-29页 |
2.3.3 专业的取消与恢复 | 第29页 |
2.3.4 教学科研领先发展 | 第29-3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3章 焊接专业实践优位教育模式形成的历史与境 | 第31-49页 |
3.1 哈工大的体制变迁和苏俄血统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| 第31-35页 |
3.1.1 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对实用技术与技能的强调 | 第31-32页 |
3.1.2 学校的行政隶属关系对教研的影响 | 第32页 |
3.1.3 苏俄工程技术教育传统的影响 | 第32-35页 |
3.2 建国初期的国家建设与专业的使命 | 第35-42页 |
3.2.1 面向国家建设的教学计划与内容的调整 | 第36-39页 |
3.2.2 工程项目牵引的研究对工程能力的影响 | 第39-42页 |
3.3 政策与哲学资源对专业教育的实践导向 | 第42-48页 |
3.3.1 中共的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 | 第42-45页 |
3.3.2 毛泽东的实践哲学与教学研究 | 第45-4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4章 作为实践的工程教育与实践优位的工程教育 | 第49-55页 |
4.1 关于“实践”与“实践智慧” | 第49-50页 |
4.2 作为实践的工程教育 | 第50-52页 |
4.3 作为实践的工程要求实践优位的工程教育 | 第52-54页 |
4.3.1 工程的实践本性 | 第52-53页 |
4.3.2 实践优位的工程教育 | 第53-5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1页 |
附录 | 第61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