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景感知服务用户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对象及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.1 研究对象 | 第12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方法及框架 | 第13-14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1.4.2 论文框架 | 第13-14页 |
1.5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1.5.1 研究成果 | 第14页 |
1.5.2 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6-26页 |
2.1 情景及情景感知 | 第16-18页 |
2.1.1 情景 | 第16-17页 |
2.1.2 情景感知 | 第17-18页 |
2.2 情景感知服务研究 | 第18-21页 |
2.2.1 情景感知服务 | 第18页 |
2.2.2 情景感知服务研究 | 第18-21页 |
2.3 用户交互行为的相关研究 | 第21-22页 |
2.4 用户行为理论模型研究 | 第22-25页 |
2.4.1 理性行为理论TRA研究 | 第22-23页 |
2.4.2 计划行为理论TPB概述 | 第23-24页 |
2.4.3 计划行为理论TPB应用 | 第24-25页 |
2.5 情景感知服务的用户交互行为研究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情景感知服务用户交互行为模型 | 第26-37页 |
3.1 模型构建 | 第26-27页 |
3.2 外部变量确定及相关说明 | 第27-30页 |
3.2.1 期望结果变量的确定 | 第27页 |
3.2.2 情景性变量的确定 | 第27-28页 |
3.2.3 利他主义变量的确定 | 第28页 |
3.2.4 自我效能变量的确定 | 第28-29页 |
3.2.5 人际信任变量的确定 | 第29页 |
3.2.6 资源配合度变量的确定 | 第29页 |
3.2.7 小结 | 第29-30页 |
3.3 研究模型 | 第30-31页 |
3.4 假说推导 | 第31-36页 |
3.4.1 外部变量 | 第32-35页 |
3.4.2 内部变量 | 第35-36页 |
3.5 基本假设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预调查 | 第37-45页 |
4.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展开 | 第37页 |
4.2 预调查 | 第37-45页 |
4.2.1 预调查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| 第37-39页 |
4.2.2 预调查样本数据的信度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2.3 探索性因子分析 | 第40-44页 |
4.2.4 初始问卷修改 | 第44-45页 |
第五章 实证研究 | 第45-55页 |
5.1 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45页 |
5.2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| 第45-47页 |
5.2.1 信度分析 | 第45-46页 |
5.2.2 正态分布检验 | 第46-47页 |
5.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| 第47-53页 |
5.3.1 结构方程统合模型的构建、分析 | 第47-49页 |
5.3.2 模型修正 | 第49-51页 |
5.3.3 假设检验 | 第51-52页 |
5.3.4 样本假设检验 | 第52-53页 |
5.4 营销建议 | 第53-55页 |
5.4.1 完备的预防机制和报酬机制 | 第53页 |
5.4.2 以交互反补服务,动态实时响应用户需求 | 第53-54页 |
5.4.3 信任体系的建立,时空资源的协调 | 第54-55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5-57页 |
6.1 总结 | 第55页 |
6.2 未来展望 | 第55-57页 |
6.2.1 局限 | 第55-56页 |
6.2.2 未来展望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附录一 调查问卷(预调查) | 第60-64页 |
附录二 正式问卷 | 第64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