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安稳电厂灰场区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与预测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1-19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场地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火电厂贮灰区污染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3 岩溶裂隙等效模型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| 第17-19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3.2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| 第19-33页 |
2.1 项目概况 | 第19页 |
2.2 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 | 第19-23页 |
2.2.1 地理位置 | 第19-20页 |
2.2.2 气象水文 | 第20-22页 |
2.2.3 地形地貌 | 第22-23页 |
2.3 地质条件 | 第23-27页 |
2.3.1 地层概况 | 第23-25页 |
2.3.2 地质构造 | 第25-27页 |
2.4 水文地质特征 | 第27-33页 |
2.4.1 含水岩组与富水性 | 第27-28页 |
2.4.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| 第28-30页 |
2.4.3 地下水化学特征 | 第30-33页 |
第3章 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特性分析 | 第33-47页 |
3.1 地下水污染源分析 | 第33-36页 |
3.1.1 灰渣组成 | 第33-35页 |
3.1.2 灰渣浸溶特性 | 第35-36页 |
3.2 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方式 | 第36-39页 |
3.2.1 污染物的淋溶方式 | 第37-38页 |
3.2.2 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因素 | 第38页 |
3.2.3 地下水主要污染物 | 第38-39页 |
3.3 地下水水质评价 | 第39-44页 |
3.3.1 采样点布设 | 第39页 |
3.3.2 评价标准选用 | 第39页 |
3.3.3 数学评价模型 | 第39-43页 |
3.3.4 评价结果 | 第43-44页 |
3.4 研究区岩溶渗漏类型分析 | 第44-47页 |
3.4.1 岩溶发育特征 | 第44-45页 |
3.4.2 研究区岩溶渗漏类型分区 | 第45-47页 |
第4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| 第47-53页 |
4.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概化 | 第47-50页 |
4.1.1 大河沟灰场待建模型范围和边界条件 | 第47-48页 |
4.1.2 含水层结构及划分 | 第48-49页 |
4.1.3 岩溶水流系统的裂隙等效 | 第49-50页 |
4.1.4 源汇项分析 | 第50页 |
4.2 水文地质参数试验 | 第50-53页 |
4.2.1 钻孔抽水试验 | 第50-51页 |
4.2.2 单环渗水试验 | 第51-53页 |
第5章 研究区地下水溶质运移模拟 | 第53-75页 |
5.1 研究区地下水流模拟与预测 | 第53-62页 |
5.1.1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| 第53-55页 |
5.1.2 研究区模型结构 | 第55-56页 |
5.1.3 模型的校验 | 第56-60页 |
5.1.4 预测天然流场 | 第60-62页 |
5.2 研究区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 | 第62-66页 |
5.2.1 污染物运移数学模型 | 第62-63页 |
5.2.2 溶质运移模型求解方法 | 第63-64页 |
5.2.3 示踪因子的选择 | 第64-65页 |
5.2.4 污染源强设定 | 第65页 |
5.2.5 模型参数确定 | 第65-66页 |
5.3 研究区地下水污染模拟 | 第66-73页 |
5.3.1 模型预测 | 第66页 |
5.3.2 预测方案 | 第66页 |
5.3.3 源汇项输入条件 | 第66-67页 |
5.3.4 研究区地下水污染模拟 | 第67-73页 |
5.4 模拟结果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5 研究区污染防治措施 | 第74-75页 |
第6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75-77页 |
6.1 结论 | 第75-76页 |
6.2 建议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