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药用作物论文--草本论文--多年生论文

夏枯草传粉生物学初步研究

摘要第7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符号及縮略语第11-12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-20页
    1 夏枯草研究进展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夏枯草属资源概况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夏枯草的开发利用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 夏枯草栽培技术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5 夏枯草生理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6 夏枯草遗传多样性研究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7 夏枯草器官特征研究第15页
    2 传粉生物学研究概况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 传粉生物学的研究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国内外传粉生物学的研究状况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我国药用植物的传粉生物学研究状况第16-18页
    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18-20页
第二章 夏枯草开花生物学特性研究第20-24页
    摘要第20页
    1 材料第20页
    2 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 一般生物学特性观察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开花动态观察第20-21页
    3 结果与分析第21-22页
    4 讨论第22-24页
第三章 夏枯草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的测定第24-34页
    第一节 花粉活力测定第24-32页
        摘要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 方法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染色法测定花粉活力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离体萌发法测定花粉活力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培养基的筛选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花粉萌发方法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温度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pH值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单花期内花粉活力的测定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分析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染色法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离体萌发法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培养基的筛选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温度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 pH值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单花期内花粉活力的测定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30-32页
    第二节 柱头可授性测定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摘要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 方法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33-34页
第四章 夏枯草传粉机制研究第34-38页
    摘要第34页
    1 材料第34页
    2 方法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 风媒传粉的测定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昆虫访花活动的观察第34-35页
    3 结果与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 风媒传粉的测定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 昆虫访花活动的观察第35-36页
    4 讨论第36-38页
第五章 夏枯草繁育系统测定第38-46页
    摘要第38页
    1 材料第38页
    2 方法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花粉-胚珠比的测定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杂交指数的测定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套袋实验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 荧光显微观察夏枯草的花粉萌发过程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5 数据处理第40页
    3 结果与分析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 花粉-胚珠比的测定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 杂交指数的测定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套袋实验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 结实率的比较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 种子品质的评价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 荧光显微观察夏枯草的花粉萌发过程第45页
    4 讨论第45-46页
全文结论与创新之处第46-48页
    1 全文结论第46页
    2 创新之处第46-48页
参考文献第48-52页
附图第52-56页
致谢第56-58页
发表论文第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二甲双胍通过AMPK-SIRT1-PGC1α信号通路改善SAMP8小鼠的认知功能
下一篇:双歧杆菌对大鼠抑郁样行为及单胺神经递质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