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引言 | 第9页 |
1.2 研究内容概况 | 第9-12页 |
1.2.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| 第9-11页 |
1.2.2 硅负极的表面处理 | 第11-12页 |
1.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3.1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3.2 硅烷偶联剂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| 第19-26页 |
2.1 实验药品与仪器 | 第19-20页 |
2.1.1 实验药品 | 第19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19-20页 |
2.2 材料的制备 | 第20-23页 |
2.2.1 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硅 | 第20-22页 |
2.2.2 偶联剂修饰材料的烧结处理 | 第22页 |
2.2.3 双层包覆材料的制备 | 第22-23页 |
2.3 材料的表征测试 | 第23-24页 |
2.3.1 X射线粉末衍射仪(XRD) | 第23页 |
2.3.2 傅里叶红外转换光谱(FTIR) | 第23页 |
2.3.3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 | 第23-24页 |
2.3.4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 | 第24页 |
2.3.5 热重分析仪(TG) | 第24页 |
2.4 电极的制备和扣式电池的组装 | 第24-25页 |
2.4.1 电极的制备 | 第24-25页 |
2.4.2 扣式电池的组装 | 第25页 |
2.5 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25-26页 |
2.5.1 循环伏安测试 | 第25页 |
2.5.2 电化学阻抗测试 | 第25页 |
2.5.3 充放电测试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硅烷偶联剂KH560改性纳米硅的研究 | 第26-41页 |
3.1 纳米硅的性能研究 | 第26-29页 |
3.1.1 纳米硅表面羟基数的测定 | 第26-27页 |
3.1.2 纳米硅的表面形貌 | 第27-28页 |
3.1.3 纳米硅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28-29页 |
3.2 KH560改性纳米硅材料性能的研究 | 第29-38页 |
3.2.1 KH560改性纳米硅材料的形貌表征 | 第30-34页 |
3.2.2 KH560改性纳米硅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34-38页 |
3.3 KH560改性纳米硅材料的烧结处理 | 第38-40页 |
3.3.1 烧结材料的XRD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3.2 烧结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39-4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4章 硅烷偶联剂WD-10改性纳米硅的研究 | 第41-51页 |
4.1 WD-10与纳米硅的反应机理 | 第41页 |
4.2 等离子清洗纳米硅后再进行包覆 | 第41-42页 |
4.3 WD-10改性后纳米硅材料的结构分析与形貌表征 | 第42-45页 |
4.3.1 WD-10改性纳米硅材料的透射测试 | 第42-43页 |
4.3.2 WD-10改性纳米硅材料的红外分析 | 第43页 |
4.3.3 WD-10改性纳米硅材料的润湿性能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3.4 WD-10改性纳米硅材料的EDS测试 | 第44-45页 |
4.4 WD-10改性纳米硅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45-49页 |
4.4.1 WD-10改性纳米硅电极界面的变化分析 | 第45页 |
4.4.2 WD-10改性纳米硅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45-4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5章 其它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硅的研究 | 第51-61页 |
5.1 A-171改性纳米硅的研究 | 第51-57页 |
5.1.1 A-171改性后纳米硅材料的形貌表征 | 第51-53页 |
5.1.2 A-171改性纳米硅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53-57页 |
5.2 导电聚苯胺包覆偶联剂KH550改性纳米硅材料的性能研究 | 第57-59页 |
5.2.1 导电聚苯胺包覆偶联剂KH550改性纳米硅材料的形貌表征 | 第57-58页 |
5.2.2 导电聚苯胺包覆偶联剂KH550改性纳米硅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58-59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7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