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归责与负责论共犯责任--以英美法系为拓展视角
引言 | 第8-11页 |
第一章 英美法系共犯责任概述与引申 | 第11-29页 |
第一节 历史演进 | 第11-17页 |
一、普通法共犯 | 第11-15页 |
二、成文法共犯 | 第15-17页 |
第二节 衍生责任 | 第17-20页 |
第三节 平行概念 | 第20-24页 |
第四节 引申思考 | 第24-29页 |
第二章 共犯责任的根据 | 第29-51页 |
第一节 观点总览 | 第30-38页 |
一、代理人说 | 第30页 |
二、影子说 | 第30-31页 |
三、贡献说 | 第31-33页 |
四、参与说 | 第33页 |
五、共犯危险说 | 第33-34页 |
六、修正构成要件基础上的社会危害性说 | 第34-35页 |
七、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统一说 | 第35页 |
八、贡献性因果关系说 | 第35-38页 |
第二节 诸说评述 | 第38-46页 |
一、代理人说评述 | 第38-39页 |
二、影子说评述 | 第39页 |
三、贡献说评述 | 第39-41页 |
四、参与说评述 | 第41页 |
五、共犯危险说评述 | 第41-42页 |
六、修正构成要件基础上的社会危害性说评述 | 第42-43页 |
七、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统一说评述 | 第43-45页 |
八、贡献性因果关系说评述 | 第45-46页 |
第三节 归责与负责统一论 | 第46-51页 |
第三章 共犯责任的归责——行为 | 第51-81页 |
第一节 异彩纷呈的作为 | 第51-67页 |
一、美国刑法中的作为共犯模式 | 第52-55页 |
二、英国刑法中的作为共犯模式 | 第55-59页 |
三、中国刑法理论中的作为共犯模式 | 第59-60页 |
四、作为共犯模式理论中的误区 | 第60-67页 |
第二节 特立独行的不作为 | 第67-81页 |
一、不作为共犯无需作为义务 | 第69-73页 |
二、不作为共犯与正犯的区分 | 第73-81页 |
第四章 共犯责任的归责——因果关系 | 第81-99页 |
第一节 纷争 | 第81-85页 |
一、无需具有因果关系说 | 第81-83页 |
二、不能具有因果关系说 | 第83-84页 |
三、因果关系必需说 | 第84-85页 |
第二节 不能具有因果关系说批判 | 第85-90页 |
一、意志自主,不能被引起 | 第86-87页 |
二、意志自主,但并不排斥有原因 | 第87-88页 |
三、原因不等于引起 | 第88-90页 |
第三节 无需具有因果关系说批判 | 第90-99页 |
一、共犯责任必需具有因果关系 | 第90-91页 |
二、共犯责任因果关系的含义 | 第91-97页 |
三、因不具备因果关系而不能归责的几种情况 | 第97-99页 |
第五章 共犯责任的负责——罪过 | 第99-133页 |
第一节 直接故意 | 第99-103页 |
第二节 间接故意 | 第103-114页 |
一、特殊的问题 | 第103-105页 |
二、对立的观点 | 第105-111页 |
三、未竟的解决 | 第111-114页 |
第三节 过失 | 第114-117页 |
第四节 片面共犯 | 第117-133页 |
一、存在范围 | 第117-122页 |
二、法律争议 | 第122-133页 |
第六章 共犯责任的负责——范围 | 第133-155页 |
第一节 泛责任 | 第134-138页 |
第二节 非故意偏离 | 第138-142页 |
一、非故意对象偏离 | 第138-139页 |
二、非故意加重结果 | 第139-142页 |
第三节 故意偏离 | 第142-155页 |
一、正犯故意改变对象 | 第142-144页 |
二、正犯故意实施其他犯罪 | 第144-155页 |
第七章 共犯责任的例外与终结 | 第155-171页 |
第一节 被害人 | 第155-157页 |
第二节 对合行为人 | 第157-159页 |
第三节 诱捕 | 第159-161页 |
第四节 退出 | 第161-171页 |
一、根据 | 第162-163页 |
二、条件 | 第163-167页 |
三、责任 | 第167-171页 |
结束语 | 第171-1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2-193页 |
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| 第193-194页 |
论文摘要(中文) | 第194-197页 |
论文摘要(英文) | 第197页 |
后 记 | 第2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