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5页 |
主要符号 | 第13-14页 |
1 绪论 | 第14-24页 |
1.1 引言 | 第14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4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0页 |
1.2.1 基坑和边坡工程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2 对拉支护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2.3 工程施工时序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| 第20-24页 |
1.3.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3.2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| 第21-24页 |
2 相邻深基坑对拉锚索支护结构模型试验研究 | 第24-54页 |
2.1 引言 | 第24页 |
2.2 模型试验目的和内容 | 第24-26页 |
2.2.1 试验目的 | 第24-25页 |
2.2.2 试验内容 | 第25-26页 |
2.3 模型试验设计 | 第26-36页 |
2.3.1 试验模型箱的设计 | 第26-27页 |
2.3.2 试验材料选择和参数测试及实施方案 | 第27-31页 |
2.3.3 试验测试内容及仪器安装 | 第31-36页 |
2.4 模型试验实施 | 第36-43页 |
2.4.1 试验施工过程方案 | 第36-37页 |
2.4.2 试验实施步骤 | 第37-43页 |
2.5 模型试验数据整理及结果分析 | 第43-51页 |
2.5.1 方案1数据整理及结果分析 | 第43-49页 |
2.5.2 方案2数据整理及结果分析 | 第49-5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51-54页 |
3 不同施工时序的相邻深基坑对拉锚索支护结构数值分析 | 第54-76页 |
3.1 引言 | 第54页 |
3.2 基坑开挖支护过程数值模拟基本思想及实施 | 第54-55页 |
3.2.1 考虑施工时序的基坑开挖支护基本思想 | 第54-55页 |
3.2.2 基坑开挖支护在FLAC3D数值分析中的实施 | 第55页 |
3.3 本文计算模型参数的确定 | 第55-56页 |
3.3.1 岩土参数确定 | 第55-56页 |
3.3.2 支护桩和锚索等参数确定 | 第56页 |
3.4 相邻深基坑对拉锚索支护结构模型的建立 | 第56-58页 |
3.5 不同施工时序的数值模拟开挖支护方案 | 第58-61页 |
3.6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| 第61-73页 |
3.6.1 不适宜施工时序方案计算结果分析 | 第61-65页 |
3.6.2 适宜施工时序方案计算结果分析 | 第65-73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73-76页 |
4 对拉锚索支护结构在相邻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| 第76-92页 |
4.1 引言 | 第76页 |
4.2 工程概况 | 第76-77页 |
4.3 工程地质概况及评价 | 第77-78页 |
4.3.1 工程地质概况 | 第77-78页 |
4.3.2 工程地质评价 | 第78页 |
4.4 支护及施工概述 | 第78-80页 |
4.5 监测方案及结果分析 | 第80-90页 |
4.5.1 监测目的 | 第80页 |
4.5.2 测点布置 | 第80-81页 |
4.5.3 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| 第81-83页 |
4.5.4 监测结果分析 | 第83-90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0-92页 |
5 结论及展望 | 第92-94页 |
5.1 结论 | 第92-93页 |
5.2 展望 | 第93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0页 |
附录 | 第100-103页 |
A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00页 |
B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00-101页 |
C. 工程实践科技成果鉴定证书 | 第101-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