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2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的综合评价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4 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土地信托流转的理论基础及法律依据 | 第16-20页 |
2.1 本文所涉及核心概念的界定 | 第16页 |
2.2 土地信托流转的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6-18页 |
2.2.1 产权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2.2 地租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.3 土地市场理论 | 第18页 |
2.3 土地信托流转的法律依据 | 第18-20页 |
2.3.1 《农村土地承包法》中的相关规定 | 第18页 |
2.3.2 《信托法》中的相关规定 | 第18-19页 |
2.3.3 《物权法》中的相关规定 | 第19-20页 |
第3章 沙县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机制分析 | 第20-36页 |
3.1 沙县基本概况 | 第20页 |
3.2 沙县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的动因分析 | 第20-23页 |
3.2.1 务农与务工收入差异 | 第20-21页 |
3.2.2 农业规模经营效益 | 第21-22页 |
3.2.3 沙县小吃产业的发展 | 第22-23页 |
3.2.4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| 第23页 |
3.3 沙县土地流转机制的演变 | 第23-30页 |
3.3.1 农户自发流转阶段 | 第23-24页 |
3.3.2 政府推动流转阶段 | 第24-26页 |
3.3.3 企业信托流转阶段 | 第26-30页 |
3.4 沙县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取得的主要成效 | 第30-36页 |
3.4.1 破解了机制不畅难题 | 第30页 |
3.4.2 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 | 第30-33页 |
3.4.3 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 | 第33-34页 |
3.4.4 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| 第34-36页 |
第4章 沙县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机制评价 | 第36-44页 |
4.1 土地信托流转机制可行性评价 | 第36-41页 |
4.1.1 从政策导向上评价 | 第36页 |
4.1.2 从目标定位上评价 | 第36-37页 |
4.1.3 从问卷调查上评析 | 第37-41页 |
4.2 土地信托流转机制的制约因素 | 第41-44页 |
4.2.1 国家财政支农政策有待完善 | 第41-42页 |
4.2.2 涉农风险保障机制尚未健全 | 第42-43页 |
4.2.3 金融支农力度不大 | 第43-44页 |
第5章 国内外农村土地信托的实践经验借鉴 | 第44-48页 |
5.1 国内外其他土地信托模式比较 | 第44-46页 |
5.1.1 美国土地信托模式 | 第44页 |
5.1.2 日本土地信托模式 | 第44-45页 |
5.1.3 四川农村土地信托模式 | 第45页 |
5.1.4 浙江农村土地信托模式 | 第45-46页 |
5.2 经验借鉴及启示 | 第46-48页 |
5.2.1 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| 第46-47页 |
5.2.2 四川和浙江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| 第47-48页 |
第6章 推进和完善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机制的对策建议 | 第48-54页 |
6.1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| 第48页 |
6.1.1 因地制宜原则 | 第48页 |
6.1.2 自愿自主原则 | 第48页 |
6.1.3 市场导向原则 | 第48页 |
6.1.4 规范流转原则 | 第48页 |
6.2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应遵循的基本对策 | 第48-54页 |
6.2.1 建立健全利益保障机制 | 第49-50页 |
6.2.2 建立健全风险保障机制 | 第50-52页 |
6.2.3 创新金融支农机制 | 第52-54页 |
第7章 结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附录A 沙县土地信托流转工作租赁方调查问卷表 | 第58-60页 |
附录B 沙县土地信托流转工作农户调查问卷表 | 第60-62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