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目录 | 第9-14页 |
| Contents | 第14-1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9-28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9-2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1-26页 |
| ·本文主要内容 | 第26-28页 |
| 第二章 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 | 第28-49页 |
| ·引言 | 第28-29页 |
| ·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 | 第29-37页 |
| ·时间维可伸缩 | 第29-31页 |
| ·空间维可伸缩 | 第31-34页 |
| ·质量维可伸缩 | 第34-36页 |
| ·感兴趣区域(ROI)可伸缩 | 第36-37页 |
| ·运动补偿时域滤波残差图像相关性研究 | 第37-39页 |
| ·相关性系数 | 第37页 |
| ·仿真结果 | 第37-39页 |
| ·完全可伸缩视频编码的实现 | 第39-46页 |
| ·可伸缩视频编码系统架构 | 第39-41页 |
| ·自适应 GOP 结构 | 第41-43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43-46页 |
| ·展望 | 第46-4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| 第三章 立体视频可伸缩编码方案 | 第49-65页 |
| ·引言 | 第49页 |
| ·立体视频格式 | 第49-51页 |
| ·多视点格式 | 第49-50页 |
| ·基于深度信息的表述格式 | 第50-51页 |
| ·立体视频压缩方案 | 第51-54页 |
| ·基于视点的编码方案 | 第51-54页 |
| ·视点间联合编码方案 | 第52页 |
| ·视点间独立编码方案 | 第52-54页 |
| ·包含深度信息的压缩方案 | 第54页 |
| ·一种新型的基于 H.264/MVC 的立体视频可伸缩编码方案 | 第54-64页 |
| ·编码方案系统架构 | 第55页 |
| ·分级策略 | 第55-59页 |
| ·渐进量化 | 第56页 |
| ·DCT 系数分块编码 | 第56-57页 |
| ·丢弃色度分量 | 第57-58页 |
| ·丢弃右视点 | 第58-59页 |
| ·分级性能仿真结果 | 第59-64页 |
| ·率失真性能 | 第59-60页 |
| ·部分码流重建立体视频 | 第60-62页 |
| ·主观体验评价试验 | 第62-64页 |
| ·结论 | 第6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| 第四章 可伸缩视频编码中的码率控制机制 | 第65-80页 |
| ·引言 | 第65-66页 |
| ·码率控制过程 | 第66-69页 |
| ·码率分配 | 第66页 |
| ·常用码率控制模型 | 第66-69页 |
| ·简单线性率失真模型 | 第67页 |
| ·二阶率失真模型 | 第67-68页 |
| ·对数模型和指数模型 | 第68-69页 |
| ·基于量化系数属性的线性模型 | 第69页 |
| ·可伸缩视频编码中的码率控制机制 | 第69-73页 |
| ·码流选取准则 | 第70页 |
| ·H.264/SVC 码流选取机制 | 第70-73页 |
| ·基本提取方案 | 第71-72页 |
| ·基于质量层的提取方案 | 第72-73页 |
| ·一种新型的适宜于 H.264/SVC 的码流选取方案 | 第73-79页 |
| ·码流片段重要性系数计算 | 第73-76页 |
| ·时间维重要性系数 B | 第74-75页 |
| ·质量维重要性系数 Q | 第75-76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76-79页 |
| ·GOP 长度为 8 时的仿真结果 | 第77-78页 |
| ·GOP 长度为 16 时的仿真结果 | 第78-7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| 第五章 适宜于视频分级传输的网络带宽检测机制 | 第80-97页 |
| ·引言 | 第80页 |
| ·网络性能描述参数 | 第80-84页 |
| ·ITU-T 对网络性能参数的定义 | 第81-83页 |
| ·IETF 定义的网络性能参数 | 第83-84页 |
| ·终端设备描述 | 第84-85页 |
| ·网络带宽 | 第85-89页 |
| ·链路容量(Capacity) | 第85-87页 |
| ·可用带宽 | 第87-88页 |
| ·可用带宽测量 | 第88-89页 |
| ·一种新型的基于高斯分布的带宽测量和带宽预测机制 | 第89-96页 |
| ·带宽测量过程 | 第90页 |
| ·带宽预测过程 | 第90-92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92-95页 |
| ·比较稳定的网络环境 | 第93-94页 |
| ·带宽变化较大的网络环境 | 第94-95页 |
| ·结论 | 第95-9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6-97页 |
| 第六章 基于可伸缩视频编码的家庭 M2M 网络多媒体共享方案 | 第97-112页 |
| ·引言 | 第97-99页 |
| ·家庭 M2M 网络多媒体共享方案架构 | 第99-101页 |
| ·多媒体共享方案架构 | 第99-100页 |
| ·多媒体共享过程 | 第100-101页 |
| ·设备和服务的发现与管理机制 | 第101-106页 |
| ·设备和服务的发现与管理机制相关标准 | 第101-104页 |
| ·中心节点式设备和服务的发现与管理机制 | 第104-106页 |
| ·中心节点宣告 | 第104页 |
| ·媒体设备注册和下线 | 第104-105页 |
| ·设备和服务发现机制 | 第105-106页 |
| ·设备和服务描述文件 | 第106-107页 |
| ·设备描述文件 | 第106页 |
| ·服务描述文件 | 第106-107页 |
| ·中心节点的设备和服务列表 | 第107页 |
| ·基于可伸缩视频编码的多媒体分发策略 | 第107-109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109-111页 |
| ·不同终端配置情况下的实验结果 | 第109-110页 |
| ·不同网络可用带宽情况下的实验结果 | 第110-11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1-112页 |
|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112-11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4-123页 |
|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23-125页 |
| 致谢 | 第125-126页 |
| 附件 | 第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