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主要缩略词表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5-33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32页 |
1.2.1 弯曲菌概述 | 第16-18页 |
1.2.2 弯曲菌的流行病学 | 第18-19页 |
1.2.3 弯曲菌对一线治疗药物的耐药性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2.4 弯曲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 | 第20-21页 |
1.2.5 红霉素核糖体甲基化酶家族(Erm) | 第21-26页 |
1.2.6 细菌的适应性 | 第26-27页 |
1.2.7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| 第27-32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32-33页 |
第二章 动物源弯曲菌中ermB基因的流行及传播 | 第33-56页 |
2.1 前言 | 第33页 |
2.2 材料和方法 | 第33-44页 |
2.2.1 材料 | 第33-35页 |
2.2.2 方法 | 第35-44页 |
2.3 结果 | 第44-51页 |
2.3.1 弯曲菌的菌落形态特征及分离菌种鉴定 | 第44-45页 |
2.3.2 弯曲菌的多重PCR鉴定 | 第45页 |
2.3.3 2015年各地区动物源弯曲菌分离情况 | 第45-46页 |
2.3.4 2015年各地区ermB阳性弯曲菌的分离情况及其与2013、2014年的比较 | 第46-47页 |
2.3.5 ermB阳性弯曲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| 第47-49页 |
2.3.6 ermB阳性弯曲菌的分子分型 | 第49-51页 |
2.3.7 ermB阳性弯曲菌侧翼结构的确证 | 第51页 |
2.4 讨论 | 第51-55页 |
2.4.1 我国部分地区动物源中ermB基因阳性弯曲菌的流行特征及原因 | 第51-53页 |
2.4.2 ermB阳性弯曲菌的耐药特征 | 第53页 |
2.4.3 我国不同地区ermB阳性弯曲菌间的亲缘关系及传播特征 | 第53-55页 |
2.5 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三章 携带ermB基因耐药弯曲菌在天然宿主中适应性变化的研究 | 第56-76页 |
3.1 前言 | 第56页 |
3.2 材料和方法 | 第56-64页 |
3.2.1 材料 | 第56-57页 |
3.2.2 方法 | 第57-64页 |
3.3 结果及分析 | 第64-70页 |
3.3.1 自杀载体的构建 | 第64-65页 |
3.3.2 ermB工程菌株11168-ermB、11168-k与11168-k-e的获得 | 第65-66页 |
3.3.3 运动性试验 | 第66-67页 |
3.3.4 体外生长试验 | 第67页 |
3.3.5 体内生长与竞争试验 | 第67-69页 |
3.3.6 体内试验结果的验证 | 第69-70页 |
3.4 讨论 | 第70-74页 |
3.4.1 实验材料的优化与选择 | 第70-71页 |
3.4.2 ermB阳性弯曲菌的适应性变化趋势 | 第71-72页 |
3.4.3 ermB基因与23S rRNA突变适应性变化趋势的比较 | 第72-74页 |
3.5 小结 | 第74-76页 |
第四章 携带ermB基因弯曲菌适应性差异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| 第76-110页 |
4.1 前言 | 第76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76-91页 |
4.2.1 材料 | 第76-78页 |
4.2.2 方法 | 第78-91页 |
4.3 结果及分析 | 第91-104页 |
4.3.1 2D-DIGE结果分析 | 第91-94页 |
4.3.2 iTRAQ结果分析 | 第94-102页 |
4.3.3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 | 第102-104页 |
4.4 讨论 | 第104-109页 |
4.4.1 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的选择及比较 | 第104-106页 |
4.4.2 ermB阳性弯曲菌体内适应性变化机制的探索 | 第106-109页 |
4.5 小结 | 第109-110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110-111页 |
创新点 | 第111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23页 |
附录 | 第123-131页 |
致谢 | 第131-133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