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8-11页 |
1.1.1 青少年体质健康危机 | 第8-9页 |
1.1.2 健康促进学校兴起 | 第9页 |
1.1.3 学校健康促进能力缺失 | 第9-10页 |
1.1.4 研究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3.1 国内外有关健康促进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内外有关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3.3 国内外有关学校健康促进及健康促进学校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.4 文献小结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思路 | 第15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5.1 文献资料法 | 第15页 |
1.5.2 逻辑分析法 | 第15页 |
1.5.3 系统分析法 | 第15页 |
1.5.4 专家调查法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能力的概念、内涵及特点 | 第17-22页 |
2.1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能力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| 第17-19页 |
2.1.1 相关概念 | 第17-18页 |
2.1.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8-19页 |
2.2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能力的概念、内涵及特点 | 第19-22页 |
2.2.1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能力的概念界定 | 第19-20页 |
2.2.2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能力的内涵 | 第20-21页 |
2.2.3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能力的特点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22-41页 |
3.1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| 第22-23页 |
3.1.1 全面性原则 | 第22页 |
3.1.2 科学性原则 | 第22页 |
3.1.3 可操作性原则 | 第22页 |
3.1.4 动态性原则 | 第22-23页 |
3.2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作流程与框架设计 | 第23-26页 |
3.2.1 构建的工作流程 | 第23-24页 |
3.2.2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框架 | 第24-26页 |
3.3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| 第26-37页 |
3.3.1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能力评价指标初选 | 第26页 |
3.3.2 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| 第26-31页 |
3.3.3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| 第31-33页 |
3.3.4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释义 | 第33-37页 |
3.4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37-39页 |
3.5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析 | 第39-41页 |
第4章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能力评价指标应用建议 | 第41-45页 |
4.1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 | 第41页 |
4.2 学校方面 | 第41-45页 |
4.2.1 加强学校校长和相关人员能力建设 | 第41-42页 |
4.2.2 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| 第42-43页 |
4.2.3 加强学校体质健康促进所需的资源建设 | 第43-44页 |
4.2.4 积极开展体质健康促进活动 | 第44-45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45-46页 |
附录1 | 第46-51页 |
附录2 | 第51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