滇池污染控制的植物空间构建技术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12页 |
1.1.1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| 第8-9页 |
1.1.2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 | 第9-10页 |
1.1.3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 | 第10-12页 |
1.2 滇池水环境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1 滇池水环境质量 | 第12-13页 |
1.2.2 滇池污染负荷分析 | 第13-15页 |
1.2.3 滇池水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| 第15-16页 |
1.3 课题的提出 | 第16-19页 |
1.3.1 课题提出的背景 | 第16页 |
1.3.2 课题提出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3.3 课题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植物空间技术简介 | 第19-24页 |
2.1 生态浮床技术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 | 第19-21页 |
2.1.1 生态浮床技术应用现状 | 第19-20页 |
2.1.2 生态浮床技术的研究方向 | 第20页 |
2.1.3 影响生态浮床处理效果的因素 | 第20-21页 |
2.2 生态“水母”技术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 | 第21-22页 |
2.2.1 沉水植物技术应用现状 | 第21-22页 |
2.2.2 沉水植物技术存在的问题 | 第22页 |
2.3 植物空间技术原理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植物空间技术水生植物和基质的研究 | 第24-36页 |
3.1 水生植物的研究 | 第24-33页 |
3.1.1 水生植物的筛选原则 | 第24-25页 |
3.1.2 植物曝气实验 | 第25-32页 |
3.1.3 小结 | 第32-33页 |
3.2 基质的筛选 | 第33-36页 |
3.2.1 常见浮床基质 | 第33-34页 |
3.2.2 颗粒矿物填料的筛选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水生植物空间技术设计 | 第36-48页 |
4.1 现场概况 | 第36页 |
4.2 生态浮床的结构设计 | 第36-41页 |
4.2.1 生态浮床结构 | 第36-39页 |
4.2.2 生态浮床载荷分析 | 第39-41页 |
4.3 生态“水母”的结构设计 | 第41-46页 |
4.3.1 生态水母“结构” | 第41-45页 |
4.3.2 生态“水母”载荷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4 水生植物空间系统的构建 | 第46页 |
4.5 经费概算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现场运行工况 | 第48-51页 |
5.1 试验设计 | 第48-49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1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51-53页 |
6.1 总结 | 第51-52页 |
6.2 建议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附录 | 第57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