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绪论 | 第10-17页 |
| 一 研究背景与现状 | 第10-15页 |
| 二 研究重点、难点与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| 三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第一章 胡文英与《屈骚指掌》 | 第17-30页 |
| 第一节 胡文英生平及著述 | 第17-24页 |
| 一 胡文英的生卒年、字号、籍贯、家世、交游 | 第17-22页 |
| 二 胡文英的科举与仕宦经历 | 第22-24页 |
| 三 胡文英的著述 | 第24页 |
| 第二节 《屈骚指掌》产生的学术背景 | 第24-26页 |
| 一 乾嘉朴学的浸染 | 第25页 |
| 二 常州学派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| 第三节 《屈骚指掌》的创作动机 | 第26-28页 |
| 第四节 《屈骚指掌》的版本与篇目 | 第28-30页 |
| 第二章 《屈骚指掌》的特色、不足及价值 | 第30-57页 |
| 第一节 《屈骚指掌》的注释风格 | 第30-32页 |
| 一 严谨务实 | 第30-31页 |
| 二 温和谦逊 | 第31-32页 |
| 三 简洁明确 | 第32页 |
| 第二节 《屈骚指掌》的治骚内容 | 第32-50页 |
| 一 考证时、地、物、音 | 第33-45页 |
| 二 阐释文意文法 | 第45-50页 |
| 第三节 《屈骚指掌》指瑕 | 第50-54页 |
| 一 字词训诂之误 | 第50-52页 |
| 二 文意阐释之误 | 第52-53页 |
| 三 时地考证之误 | 第53-54页 |
| 第四节 乾嘉时期楚辞注本的发展与《屈骚指掌》的价值 | 第54-57页 |
| 第三章 《屈骚指掌》对《楚辞章句》《楚辞补注》《楚辞集注》的接受与批评 | 第57-69页 |
| 第一节 悉从王逸或洪兴祖、朱熹之说 | 第57-60页 |
| 第二节 补充王逸、洪兴祖、朱熹之说 | 第60-66页 |
| 一 补王逸、洪兴祖、朱熹阙漏之处 | 第60-62页 |
| 二 王逸、洪兴祖、朱熹的基础上补充之、引申之 | 第62-66页 |
| 第三节 弃王、洪、朱之说而独创新解 | 第66-69页 |
| 结语 | 第69-7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1-75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75-76页 |
| 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