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1 软件动态演化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软件动态演化建模的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1.2.3 软件动态演化良性化评估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4 本文结构安排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软件动态演化良性化建模与评估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5-26页 |
2.1 软件演化概念 | 第15页 |
2.2 软件动态演化良性化建模相关理论及技术 | 第15-20页 |
2.2.1 上下文模型相关理论和技术 | 第15-17页 |
2.2.2 需求模型相关理论 | 第17页 |
2.2.3 软件体系结构模型相关理论 | 第17-19页 |
2.2.4 XML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3 软件动态演化良性化评估相关理论 | 第20-22页 |
2.3.1 灰色系统理论相关原理及概念 | 第20-22页 |
2.4 效用统一相关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5 聚类分析相似度量的相关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5.1 欧氏距离(Euclidean Distance) | 第23页 |
2.5.2 曼哈顿距离(Manhattan Distance) | 第23-24页 |
2.5.3 闵可夫斯基距离(Minkowski Distance) | 第24页 |
2.6 K-means聚类算法相关介绍与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运行时基于模型的软件动态演化良性建模方法 | 第26-34页 |
3.1 软件动态演化良性化建模研究思路 | 第26-31页 |
3.2 软件良性动态演化过程 | 第31-3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基于模型的软件动态演化良性化评估方法 | 第34-43页 |
4.1 问题的提出 | 第34页 |
4.2 构建软件动态演化良性度指标体系 | 第34-37页 |
4.3 运行时软件动态演化良性度评估方法 | 第37-42页 |
4.3.1 软件良性度指标的灰数矩阵表示 | 第38页 |
4.3.2 利用效用理论预处理良性度指标值 | 第38-39页 |
4.3.3 软件良性度评估指标理想值的计算 | 第39-40页 |
4.3.4 闵可夫斯基函数评估周期内的软件良性度评估指标 | 第40-41页 |
4.3.5 利用K-means聚类算法进行软件良性度指标的综合评估 | 第41-4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软件动态演化良性度评估实验及分析 | 第43-50页 |
5.1 待评估软件系统的简要介绍 | 第43-44页 |
5.2 实验环境和工具的简单介绍 | 第44页 |
5.3 预处理良性度评估指标值 | 第44-45页 |
5.4 闵可夫斯基距离函数计算相对评估值 | 第45页 |
5.5 K-means聚类算法的仿真综合评估 | 第45-47页 |
5.6 几种聚类算法的仿真结果比较 | 第47-49页 |
5.6.1 利用层次聚类算法计算 | 第48页 |
5.6.2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计算 | 第48-49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0-52页 |
6.1 总结 | 第50-51页 |
6.2 展望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