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来务工子女在校同伴关系融入困难小组实践研究
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3页 |
| 1.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7-8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7页 |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| 1.2 文献综述 | 第8-10页 |
| 1.2.1 国外文献 | 第8页 |
| 1.2.2 国内文献 | 第8-10页 |
| 1.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0-11页 |
| 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| 1.4 核心概念的界定 | 第11-13页 |
| 1.4.1 外来务工子女 | 第11-12页 |
| 1.4.2 学校同伴关系 | 第12页 |
| 1.4.3 融入困难 | 第12页 |
| 1.4.4 小组工作 | 第12-13页 |
| 第二章 小组工作介入目标群体的实施方案 | 第13-20页 |
| 2.1 研究对象背景资料 | 第13-15页 |
| 2.1.1 研究对象的学校简介 | 第13页 |
| 2.1.2 研究对象的家庭简介 | 第13-14页 |
| 2.1.3 问题分析 | 第14-15页 |
| 2.3 理论基础 | 第15-16页 |
| 2.3.1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| 第15页 |
| 2.3.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| 第15页 |
| 2.3.3 生态系统理论 | 第15-16页 |
| 2.3.4 库利的“镜中我”理论 | 第16页 |
| 2.3.5 认知归因理论 | 第16页 |
| 2.4 小组基本情况 | 第16-17页 |
| 2.5 小组目标 | 第17-18页 |
| 2.5.1 总目标 | 第17页 |
| 2.5.2 具体目标 | 第17-18页 |
| 2.6 活动设计 | 第18-19页 |
| 2.7 预计困难及解决对策 | 第19-20页 |
| 2.7.1 预计困难 | 第19页 |
| 2.7.2 解决对策 | 第19-20页 |
| 第三章 小组工作的介入过程及分析 | 第20-28页 |
| 3.1 第一次活动,we are family | 第20-21页 |
| 3.2 第二次活动,who am I | 第21-23页 |
| 3.3 第三次活动,有同伴就有力量 | 第23-25页 |
| 3.4 第四次活动,沟通零距离 | 第25页 |
| 3.5 第五次活动,友谊长存 | 第25-28页 |
| 第四章 小组工作服务的评估与反思 | 第28-36页 |
| 4.1 小组工作服务的评估 | 第28-32页 |
| 4.1.1 评估方法 | 第28页 |
| 4.1.2 阶段性评估 | 第28-30页 |
| 4.1.3 社工自我评价 | 第30-31页 |
| 4.1.4 总体目标成效 | 第31-32页 |
| 4.2 小组工作服务的反思 | 第32-36页 |
| 4.2.1 方法的优势 | 第32页 |
| 4.2.2 注意的问题 | 第32-33页 |
| 4.2.3 技巧借鉴 | 第33-36页 |
| 第五章 研究发现与讨论 | 第36-38页 |
| 5.1 研究发现 | 第36页 |
| 5.2 讨论 | 第36-38页 |
| 致谢 | 第38-3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9-40页 |
| 附录 | 第40-44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44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