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义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评价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2-18页 |
1.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综述 | 第13页 |
1.2.1 易发性评价的概念 | 第13页 |
1.2.2 易发性评价的方法 | 第13页 |
1.3 国内外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15-18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2 研究区地质灾害特点及区域地质环境背景 | 第18-34页 |
2.1 地质灾害特点 | 第18-20页 |
2.1.1 地质灾害类型 | 第18页 |
2.1.2 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点 | 第18-20页 |
2.1.3 地质灾害规模特点 | 第20页 |
2.2 区域地质环境特点 | 第20-32页 |
2.2.1 地理位置 | 第20-21页 |
2.2.2 地形地貌 | 第21-23页 |
2.2.3 水文气象 | 第23页 |
2.2.4 地层岩性与岩土体类型 | 第23-26页 |
2.2.5 地质构造与地震 | 第26-27页 |
2.2.6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7-29页 |
2.2.7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| 第29-32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3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| 第34-48页 |
3.1 地貌条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| 第34-38页 |
3.1.1 斜坡坡型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| 第34-35页 |
3.1.2 斜坡坡度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| 第35-37页 |
3.1.3 斜坡坡高(相对高程)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| 第37-38页 |
3.2 地层岩性及岩土体类型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| 第38-43页 |
3.2.1 松散土体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| 第38-39页 |
3.2.2 岩体类型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| 第39-42页 |
3.2.3 地层岩性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| 第42-43页 |
3.3 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3.1 褶皱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| 第43页 |
3.3.2 断裂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4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| 第44-47页 |
3.4.1 公路开挖、切坡建房诱发的斜坡灾害 | 第45-46页 |
3.4.2 矿山开采诱发地质灾害 | 第46-4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4 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8-58页 |
4.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48-52页 |
4.1.1 评价指标的选择 | 第48-49页 |
4.1.2 评价因子图层的绘制 | 第49-52页 |
4.2 权重的确定 | 第52-56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5 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分区 | 第58-70页 |
5.1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| 第58-67页 |
5.1.1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 | 第58-61页 |
5.1.2 确定评价集 | 第61页 |
5.1.3 确定评价因素集及因素的量化 | 第61-62页 |
5.1.4 各单因子隶属度的确定 | 第62-64页 |
5.1.5 各因素权重的确定 | 第64页 |
5.1.6 评价单元的划分 | 第64页 |
5.1.7 模糊综合评判计算 | 第64-67页 |
5.1.8 参数及评价结果在GIS中的实现 | 第67页 |
5.2 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 | 第67-69页 |
5.2.1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| 第68页 |
5.2.2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| 第68页 |
5.2.3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| 第68页 |
5.2.4 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| 第68-69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6 结论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附表A 部分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| 第78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