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复合材料结构特点 | 第12-14页 |
1.2.1 结构特性 | 第12页 |
1.2.2 损伤断裂疲劳行为 | 第12-14页 |
1.2.3 环境影响 | 第14页 |
1.3 复合材料修理方法及工艺概述 | 第14-17页 |
1.3.1 注射法修理 | 第14-15页 |
1.3.2 机械连接修理 | 第15页 |
1.3.3 胶接修理 | 第15-16页 |
1.3.4 胶铆混合修理 | 第16-17页 |
1.4 复合材料修理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7-20页 |
1.4.1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1.4.2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8-20页 |
1.5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复合材料修理的力学分析和有限元建模技术 | 第21-29页 |
2.1 引言 | 第21页 |
2.2 复合材料修理力学模型 | 第21-23页 |
2.3 修理件失效分析 | 第23-25页 |
2.3.1 修理件失效形式 | 第23页 |
2.3.2 复合材料层合板损伤判据 | 第23-25页 |
2.3.3 胶层损伤判据 | 第25页 |
2.4 ANSYS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5 接触有限元分析 | 第26-28页 |
2.5.1 接触类型 | 第26-27页 |
2.5.2 接触算法 | 第27-28页 |
2.6 本章总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胶铆混合修理与胶接修理性能对比 | 第29-51页 |
3.1 模型验证 | 第29-31页 |
3.1.1 模型破坏载荷验证 | 第29-30页 |
3.1.2 网格划分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2 胶铆混合修理性能研究 | 第31-34页 |
3.2.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1-32页 |
3.2.2 加载后应力云图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2.3 铆钉载荷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3 单向拉伸载荷下胶铆连接与胶接修理方式对比 | 第34-42页 |
3.3.1 大损伤孔修理情况下的对比 | 第34-38页 |
3.3.2 小损伤孔修理情况下的对比 | 第38-41页 |
3.3.3 对比结论 | 第41-42页 |
3.4 垂直板面压强载荷下两种修理方式对比 | 第42-48页 |
3.4.1 模型建立 | 第42-43页 |
3.4.2 大损伤孔修理模型结果对比 | 第43-45页 |
3.4.3 小损伤孔修理模型结果对比 | 第45-47页 |
3.4.4 对比结论 | 第47-48页 |
3.5 胶铆混合修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8-50页 |
3.5.1 胶膜厚度对胶铆混合修理效果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3.5.2 补片厚度对胶铆混合修理效果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4章 楔形挖补下的胶铆和胶接修理研究 | 第51-62页 |
4.1 损伤孔直径 90mm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51-53页 |
4.1.1 损伤孔直径 90mm的两种修理模型几何尺寸 | 第51-52页 |
4.1.2 两种模型的网格划分 | 第52-53页 |
4.2 两种修理方式受拉伸载荷情况修理效果研究 | 第53-55页 |
4.2.1 边界条件 | 第53页 |
4.2.2 计算结果对比 | 第53-55页 |
4.3 两种修理方式受垂直板面均布载荷情况修理效果研究 | 第55-61页 |
4.3.1 损伤孔直径为 90mm的修理效果对比 | 第56-59页 |
4.3.2 损伤孔直径为 50mm的修理效果对比 | 第59-6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5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62-64页 |
5.1 全文总结 | 第62-63页 |
5.2 工作展望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9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