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问题的缘起 | 第9-10页 |
1.2 概念界定 | 第10页 |
1.2.1 学徒制 | 第10页 |
1.2.2 工厂学徒制 | 第10页 |
1.2.3 现代学徒制 | 第10页 |
1.3 已有的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0-14页 |
1.3.1 日本国内的相关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3.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3.3 已有研究的不足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的目标和价值 | 第14-15页 |
1.4.1 研究目标 | 第14页 |
1.4.2 研究的学术价值 | 第14页 |
1.4.3 研究的应用价值 | 第14-15页 |
1.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5.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| 第15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2 日本现代学徒制溯源 | 第16-27页 |
2.1 江户时代的传统学徒制 | 第16-22页 |
2.1.1 江户时代传统学徒制的背景 | 第16-17页 |
2.1.2 江户时代传统学徒制的开展形式 | 第17-21页 |
2.1.3 江户时代传统学徒制的特点 | 第21-22页 |
2.2 日本近代的工厂学徒制 | 第22-27页 |
2.2.1 日本近代工厂学徒制的背景 | 第22-23页 |
2.2.2 日本近代工厂学徒制的开展形式 | 第23-26页 |
2.2.3 日本近代工厂学徒制的特点 | 第26-27页 |
3 日本现代学徒制的产生 | 第27-33页 |
3.1 日本现代学徒制产生的背景 | 第27-29页 |
3.1.1 历史背景 | 第27页 |
3.1.2 社会背景 | 第27页 |
3.1.3 经济背景 | 第27-29页 |
3.1.4 文化背景 | 第29页 |
3.2 日本现代学徒制的法律保障 | 第29-30页 |
3.3 日本现代学徒制的开展形式 | 第30-31页 |
3.3.1 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现代学徒制教育 | 第30-31页 |
3.3.2 70 年代以来的日本现代学徒制教育 | 第31页 |
3.4 日本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| 第31-33页 |
4 日本现代学徒制的特色——企业教育 | 第33-42页 |
4.1 日本企业教育实施的政策框架 | 第33-34页 |
4.2 日本企业教育实施的制度框架 | 第34-35页 |
4.2.1 雇佣制度 | 第34页 |
4.2.2 薪资制度 | 第34页 |
4.2.3 职业资格制度 | 第34-35页 |
4.2.4 日本企业教育保障制度 | 第35页 |
4.2.5 企业教育实施计划保障制度 | 第35页 |
4.3 日本企业教育的实施框架 | 第35-38页 |
4.3.1 在职培训 | 第35-37页 |
4.3.2 脱产培训 | 第37-38页 |
4.3.3 自我拓展培训 | 第38页 |
4.4 日本企业教育的特点 | 第38-39页 |
4.4.1 系统性 | 第38页 |
4.4.2 自主性 | 第38-39页 |
4.4.3 持续性 | 第39页 |
4.4.4 多样性 | 第39页 |
4.4.5 紧密性 | 第39页 |
4.5 日本企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| 第39-42页 |
4.5.1 产、学、研的联系更加紧密 | 第39-40页 |
4.5.2 企业教育的整体学历层次更加提高 | 第40页 |
4.5.3 企业教育实施方式的多样化 | 第40页 |
4.5.4 企业教育内容更加人性化 | 第40-42页 |
5 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| 第42-45页 |
5.1 修订职业教育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| 第42页 |
5.2 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教育的对接 | 第42-43页 |
5.3 对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启示 | 第43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