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7页 |
1.1 引言 | 第11-12页 |
1.2 有机光伏电池发展 | 第12-14页 |
1.3 有机光伏电池原理 | 第14-19页 |
1.3.1 有机光伏电池等效电路 | 第14-15页 |
1.3.2 有机光伏电池性能参数 | 第15-16页 |
1.3.3 有机光伏器件光电流产生过程 | 第16-19页 |
1.4 有机光伏电池优化方案 | 第19-23页 |
1.4.1 有机光伏材料 | 第20-21页 |
1.4.2 器件结构 | 第21-22页 |
1.4.3 活性层形貌 | 第22-23页 |
1.5 小分子敏化剂类三元电池发展 | 第23-26页 |
1.5.1 小分子作为敏化剂的有机三元电池研究进展 | 第24-26页 |
1.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测试表征 | 第27-45页 |
2.1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| 第27-31页 |
2.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光电性能 | 第31-33页 |
2.2.1 测试标准——AM 1.5 | 第31-32页 |
2.2.2 光伏电池电流密度-电压曲线测试 | 第32页 |
2.2.3 外量子效率与光敏强度测试 | 第32-33页 |
2.3 紫外-可见-近红外吸收光谱测试 | 第33-34页 |
2.4 以PTB7为例说明测试光伏器件形貌的常用方法 | 第34-43页 |
2.4.1 PTB7性能简介 | 第34-35页 |
2.4.2 DIO的添加量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2.4.3 DIO的添加量与活性层形貌的影响——AFM | 第37-39页 |
2.4.4 DIO的添加量与活性层相分离程度关系——TEM | 第39-40页 |
2.4.5 DIO的添加量与活性层结晶性关系——GIWAX | 第40-41页 |
2.4.6 DIO的添加量与载流子迁移率的关系 | 第41-43页 |
2.5 本章小节 | 第43-45页 |
第三章 小分子敏化剂对聚合物共混体系的成晶作用 | 第45-63页 |
3.1 引言 | 第45-46页 |
3.2 实验细节 | 第46-47页 |
3.2.1 实验材料 | 第46页 |
3.2.2 活性层溶液制备 | 第46-47页 |
3.2.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| 第47页 |
3.2.4 薄膜形貌表征 | 第47页 |
3.2.5 器件制备和表征 | 第47页 |
3.3 电子级联供体材料的作用 | 第47-50页 |
3.3.1 三元电池运作机 | 第47-49页 |
3.3.2 PTB7和DTS的串联电荷转移 | 第49-50页 |
3.4 器件光电性能表现 | 第50-55页 |
3.4.1 PTB7:PC71BM加入DIO,DTS三元器件的表现 | 第50-54页 |
3.4.2 外量子效率 | 第54-55页 |
3.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| 第55页 |
3.6 薄膜形貌研究 | 第55-61页 |
3.6.1 三元活性层与二元活性层薄膜AFM图 | 第56-57页 |
3.6.2 DIO为 0.5%时,DTS对薄膜形貌影响AFM图对比 | 第57-59页 |
3.6.4 三元活性层与二元活性层薄膜TEM图 | 第59-60页 |
3.6.5 三元活性层与二元活性层薄膜GIWAXS图 | 第60-61页 |
3.7 载流子迁移率 | 第61-62页 |
3.8 本章小节 | 第62-63页 |
结论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5页 |
攻读博士/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附件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