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19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6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16-19页 |
1.2.1 研究的思路 | 第16-17页 |
1.2.2 研究的方法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适格性 | 第19-29页 |
2.1 我国检察权理论概述 | 第19-22页 |
2.1.1 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 | 第19-20页 |
2.1.2 我国检察机关的性质分析 | 第20页 |
2.1.3 我国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与以往公诉权的不同 | 第20-21页 |
2.1.4 现代公共利益理论发展的客观要求 | 第21-22页 |
2.2 赋予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主体的法理性基础 | 第22-23页 |
2.2.1 权力分立与制衡理论 | 第22页 |
2.2.2 公益诉讼信托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3 赋予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合理性基础 | 第23-29页 |
2.3.1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价值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3.2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必要性 | 第24-25页 |
2.3.3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可行性 | 第25-27页 |
2.3.4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传统性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现实困境 | 第29-37页 |
3.1 立法缺失导致诉讼主体不明确 | 第29-32页 |
3.1.1 缺乏详细的可操作性规范 | 第29-30页 |
3.1.2 行政公益诉讼的配套法规缺位,导致诉讼主体效果局限 | 第30-32页 |
3.2 与当事人适格制度相矛盾 | 第32-34页 |
3.2.1 传统的直接利害关系标准受到"冲击" | 第32-34页 |
3.2.2 角色定位不清,主体地位不明 | 第34页 |
3.3. 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主体资格范围过窄 | 第34-37页 |
3.3.1 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主体的救济局限 | 第35-36页 |
3.3.2 公民及社会组织参与公益维权的现实需求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制度设计 | 第37-46页 |
4.1 通过立法授权,明确赋予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主体资格 | 第37-39页 |
4.1.1 修改《行政诉讼法》及《人民检察院组织法》 | 第37页 |
4.1.2 出台司法解释填补现行法律的缺失 | 第37-38页 |
4.1.3 增强行政公益诉讼法规配套性保障追诉成效 | 第38-39页 |
4.2 科学认识关于与当事人适格制度相矛盾的观点 | 第39-41页 |
4.2.1 科学认识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对传统学说的新"突破" | 第39页 |
4.2.2 明确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诉讼地位 | 第39-40页 |
4.2.3 明确行政公益诉讼主体资格认定的基本原则 | 第40-41页 |
4.3 拓宽行政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多元化 | 第41-44页 |
4.3.1 依法明确公民或社会组织的公益诉权 | 第42-43页 |
4.3.2 引入行政公益诉讼"有限诉权",避免诉权滥用 | 第43页 |
4.3.3 设立公民行政公益诉讼前置程序 | 第43-44页 |
4.4 强化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监督机制 | 第44-46页 |
4.4.1 增强国家机关监督力度 | 第44-45页 |
4.4.2 提高社会监督力度 | 第45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