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:“味”之溯源:“味”范畴生成的文化背景 | 第10-19页 |
第一节 :感官之“味”的起源与特征 | 第10-12页 |
一、感官之“味”的诸种表述 | 第10-11页 |
二、感官之“味”的主要特征 | 第11-12页 |
(一)直接性 | 第11页 |
(二)个体性 | 第11-12页 |
(三)多层次性 | 第12页 |
第二节 :“味”向形而上学领域的衍化 | 第12-18页 |
一、“味”向客观世界与主观心理的双向延伸 | 第12-13页 |
二、道家思想与“味”的形而上意味 | 第13-16页 |
三、儒家思想与“味”的审美意味 | 第16-1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:“味”之体验:主体的审美活动 | 第19-30页 |
第一节 :“味”与“澄怀味象” | 第19-21页 |
一、魏晋玄学与“味”的审美意蕴 | 第19页 |
二、“澄怀味象”的内涵与意义 | 第19-20页 |
三、“味”与道家美学 | 第20-21页 |
第二节 :“味”与“涵泳” | 第21-25页 |
一、汉唐时期味诗的历史进程 | 第21-23页 |
二、“涵泳”对味诗的新发展 | 第23-25页 |
三、“味”与儒家美学 | 第25页 |
第三节 :“味”与“妙悟” | 第25-29页 |
一、从“体味”到“妙悟” | 第25-26页 |
二、妙悟的含义 | 第26-28页 |
三、“味”与释家美学 | 第28-2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:“味”之表现:客体的审美特征 | 第30-40页 |
第一节 :从“遗味”到“意味” | 第30-33页 |
一、“遗味”说 | 第30-31页 |
二、“余味”说 | 第31-32页 |
三、“义味”说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:从“滋味”到“趣味” | 第33-36页 |
一、“滋味”说 | 第33-34页 |
二、“风味”说 | 第34-35页 |
三、“趣味”说 | 第35-36页 |
第三节 :从“韵味”到“至味” | 第36-39页 |
一、“韵味”说 | 第36-37页 |
二、“真味”说 | 第37页 |
三、“至味”说 | 第37-3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:“味”之余韵--从“味”范畴看中西古典文化的两种品格 | 第40-46页 |
第一节 :“味文化”与“视文化”的差异 | 第40-43页 |
一、体验与认识的差异 | 第40-41页 |
二、表现与再现的差异 | 第41-43页 |
第二节 :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差异 | 第43-4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结语:“味”理论逐渐融入现代西方美学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