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

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固相物中石油类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19页
    引言第8页
    1.1 含油污泥的分类、成分及危害第8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含油污泥的分类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含油污泥的成分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含油污泥的危害第9-10页
    1.2 含油污泥的处理技术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含油污泥的减量化方法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含油污泥的资源化方法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含油污泥无害化方法第11-12页
    1.3 超临界流体技术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超临界流体的概念与特性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超临界流体萃取原理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影响因素第15-16页
    1.4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超临界流体在食品行业的应用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超临界流体在医药行业的应用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超临界流体在环保行业的应用第17页
    1.5 本章小结第17-19页
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第19-36页
    引言第19页
    2.1 实验部分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材料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装置及萃取过程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实验设计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含油污泥中石油类测定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索氏提取第24页
    2.2 结果与讨论第24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油分、水分和固相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响应面分析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独立参数对残油率的影响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两因素相互作用对残油率的影响第29-32页
    2.3 SEM观测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2.4 萃取物GC-MS分析第33-35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5-36页
第三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含油污泥工艺过程的数学模型第36-50页
    引言第36页
    3.1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传质机理第36页
    3.2 传质模型概述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经验模型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收缩核模型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基于质量守恒的微分质量衡算模型第38-40页
    3.3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含油污泥的数学模型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模型基本假设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模型建立第40-41页
    3.4 模型求解第41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相关参数计算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模型求解第44-47页
    3.5 传质参数确定第47-48页
    3.6 模型检验第48-49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49-50页
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第50-52页
    4.1 研究结论第50-51页
    4.2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第51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8页
致谢第58-59页
附录第59-61页
    附录一第59-61页
    附录二第61页

论文共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商业银行中长期风险测量及宏观影响因素分析--基于Semi-APARCH和VAR模型
下一篇:天然β-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