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3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24页 |
1.1 黄连概述 | 第14页 |
1.2 我国鱼病害主要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1 生物引起的疾病 | 第14页 |
1.2.2 非生物引起的疾病 | 第14-15页 |
1.3 黄连在治疗鱼病作用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3.1 抑菌、杀菌作用 | 第15页 |
1.3.2 免疫调剂作用 | 第15-16页 |
1.3.3 驱杀寄生虫、抗病毒作用 | 第16-17页 |
1.3.4 诱食作用 | 第17-18页 |
1.4 补体系统在鱼类免疫能中的作用 | 第18-24页 |
1.4.1 补体系统 | 第18-20页 |
1.4.2 硬骨鱼补体系统的特点 | 第20页 |
1.4.3 补体对病原体的作用 | 第20-24页 |
第2章 引言 | 第24-26页 |
2.1 立题依据 | 第24-25页 |
2.2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黄连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| 第26-34页 |
3.1 实验材料和仪器 | 第26-27页 |
3.1.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26-27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27页 |
3.2.1 黄连总生物碱的制备 | 第27页 |
3.2.2 高速逆流色谱法(HSCCC)分离 | 第27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2页 |
3.3.1 溶液系统的选择 | 第27-30页 |
3.3.2 HSCCC分离制备的结果 | 第30-31页 |
3.3.3 结构鉴定 | 第31-32页 |
3.4 结论 | 第32-34页 |
第4章 盐酸小檗碱对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草鱼存活率的影响 | 第34-40页 |
4.1 实验材料和仪器 | 第34-35页 |
4.1.1 主要试剂 | 第34页 |
4.1.2 主要仪器 | 第34页 |
4.1.3 实验细菌 | 第34-35页 |
4.1.4 实验动物 | 第35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35-37页 |
4.2.1 细菌溶液制备 | 第35页 |
4.2.2 细菌浓度的确定(麦氏比浊法) | 第35-36页 |
4.2.3 制备实验饲料 | 第36页 |
4.2.4 实验设计 | 第36-37页 |
4.2.5 数据处理 | 第37页 |
4.3 实验结果 | 第37页 |
4.4 小结与讨论 | 第37-40页 |
第5章 盐酸小檗碱对草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| 第40-48页 |
5.1 实验材料和仪器 | 第40-41页 |
5.1.1 主要试剂 | 第40页 |
5.1.2 主要仪器 | 第40-41页 |
5.1.3 实验动物 | 第41页 |
5.2 实验方法 | 第41-43页 |
5.2.1 制备实验饲料 | 第41页 |
5.2.2 实验设计 | 第41-43页 |
5.2.3 数据处理 | 第43页 |
5.3 实验结果 | 第43-46页 |
5.3.1 盐酸小檗碱对草鱼血清中补体C3含量变化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5.3.2 盐酸小檗碱对草鱼血清溶菌酶活性影响 | 第44-45页 |
5.3.3 盐酸小檗碱对NBT活性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5.4 小结与讨论 | 第46-48页 |
5.4.1 盐酸小檗碱对草鱼血清中补体C3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5.4.2 盐酸小檗碱对草鱼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| 第47页 |
5.4.3 盐酸小檗碱对草鱼NBT活性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第6章 盐酸小檗碱对草鱼补体C3 mRNA表达的影响 | 第48-52页 |
6.1 实验材料和仪器 | 第48-49页 |
6.1.1 主要试剂 | 第48-49页 |
6.1.2 主要仪器 | 第49页 |
6.1.3 实验动物 | 第49页 |
6.2 实验方法 | 第49-50页 |
6.2.1 制备饲料 | 第49页 |
6.2.2 实验分组 | 第49页 |
6.2.3 草鱼肝脏补体C3mRNA提取 | 第49-50页 |
6.2.4 设计引物 | 第50页 |
6.2.5 反转录及荧光定量PCR | 第50页 |
6.2.6 数据处理 | 第50页 |
6.3 实验结果 | 第50-51页 |
6.4 小结与讨论 | 第51-52页 |
第7章 补体消耗试验 | 第52-56页 |
7.1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52-53页 |
7.1.1 主要试剂 | 第52页 |
7.1.2 主要仪器 | 第52页 |
7.1.3 实验动物 | 第52-53页 |
7.2 实验方法 | 第53页 |
7.2.1 补体消耗试验 | 第53页 |
7.2.2 数据处理 | 第53页 |
7.3 实验结果 | 第53-54页 |
7.4 小结与讨论 | 第54-56页 |
第8章 盐酸小檗碱在草鱼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| 第56-64页 |
8.1 实验材料和仪器 | 第56-57页 |
8.1.1 主要试剂 | 第56页 |
8.1.2 主要仪器 | 第56页 |
8.1.3 实验动物 | 第56页 |
8.1.4 色谱条件 | 第56-57页 |
8.2 实验方法 | 第57-58页 |
8.2.1 实验溶液的配制 | 第57页 |
8.2.2 血液样品前处理 | 第57页 |
8.2.3 方法学验证 | 第57-58页 |
8.2.3.1 专属性考察 | 第57页 |
8.2.3.2 标准曲线的制备 | 第57-58页 |
8.2.3.3 回收率和精密度 | 第58页 |
8.2.4 实验设计 | 第58页 |
8.2.5 数据处理 | 第58页 |
8.3 实验结果 | 第58-62页 |
8.3.1 专属性考察 | 第58-59页 |
8.3.2 标准曲线与最低检测限(LLOQ) | 第59-60页 |
8.3.3 回收率和精密度 | 第60-61页 |
8.3.4 口灌盐酸小檗碱药时曲线 | 第61-62页 |
8.4 小结与讨论 | 第62-64页 |
第9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2页 |
附录 | 第72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8页 |
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