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病害及原因分析 | 第12-14页 |
1.2.2 设置应力吸收层的加铺改造结构力学分析 | 第14-16页 |
1.2.3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应用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设置应力吸收层的沥青路面荷载应力分析 | 第20-41页 |
2.1 材料的强度理论 | 第20-22页 |
2.1.1 最大拉应力理论(Lame&Rankine) | 第20页 |
2.1.2 最大切应力理论(Tresca) | 第20-21页 |
2.1.3 畸变能理论(Von Mises) | 第21-22页 |
2.2 沥青路面荷载应力有限元计算模型与参数 | 第22-26页 |
2.2.1 路面结构模型建立 | 第22-25页 |
2.2.2 计算点位置确定 | 第25-26页 |
2.3 荷载应力的作用下应力吸收层结构受力行为 | 第26-3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设置应力吸收层的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及耦合应力分析 | 第41-59页 |
3.1 路面温度场计算基本理论 | 第41-43页 |
3.1.1 热传导方程 | 第41-42页 |
3.1.2 层间接触边界条件 | 第42页 |
3.1.3 路表边界条件 | 第42-43页 |
3.1.4 外界气温的日变化过程 | 第43页 |
3.2 沥青路面温度应力有限元计算模型与参数 | 第43页 |
3.3 路面结构温度场计算 | 第43-45页 |
3.4 温度应力作用下应力吸收层结构受力行为 | 第45-54页 |
3.5 荷载、温度、耦合应力下应力吸收层结构受力行为对比分析 | 第54-57页 |
3.5.1 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| 第54页 |
3.5.2 各应力条件下对应力吸收层受力影响 | 第54-57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四章 设置应力吸收层沥青加铺结构动力学分析 | 第59-92页 |
4.1 动力学基础 | 第59-61页 |
4.1.1 动力学方程 | 第59-60页 |
4.1.2 结构阻尼 | 第60-61页 |
4.2 动态荷载的模拟 | 第61-63页 |
4.2.1 动态荷载产生的原因 | 第61页 |
4.2.2 动态荷载的类型 | 第61-63页 |
4.3 加铺结构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及参数 | 第63-64页 |
4.3.1 计算模型与参数 | 第63-64页 |
4.3.2 基本假设 | 第64页 |
4.4 动态荷载作用下应力吸收层结构受力行为 | 第64-87页 |
4.5 设置应力吸收层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力学响应灰关联分析 | 第87-90页 |
4.5.1 灰关联计算步骤 | 第87-88页 |
4.5.2 动力学作用下灰关联分析 | 第88-90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0-92页 |
第五章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抵抗动水行为研究 | 第92-116页 |
5.1 沥青混合料结构特征理论 | 第92-94页 |
5.1.1 分形理论 | 第92-93页 |
5.1.2 多孔介质理论 | 第93-94页 |
5.2 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沥青加铺层内部动水行为数值模拟 | 第94-106页 |
5.2.1 平衡方程 | 第94-97页 |
5.2.2 模型及边界条件 | 第97-98页 |
5.2.3 沥青加铺层结构内部动水压力分析 | 第98-104页 |
5.2.4 动水作用下沥青路面内部水流速度分析 | 第104-106页 |
5.3 动水压力对沥青加铺层层间影响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5.4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抗渗行为研究 | 第107-114页 |
5.4.1 多功能沥青混合料动态渗水试验仪的研发 | 第108-110页 |
5.4.2 试验设计 | 第110-111页 |
5.4.3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动力渗水指标控制 | 第111-114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14-116页 |
第六章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路用性能研究 | 第116-140页 |
6.1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结构组成及性能特点 | 第116-118页 |
6.1.1 结构组成 | 第116-118页 |
6.1.2 性能特点 | 第118页 |
6.2 层间界面处理方法与评价 | 第118-127页 |
6.2.1 层间处理方法 | 第118-120页 |
6.2.2 试验方法 | 第120-121页 |
6.2.3 水泥路面表面现有处理措施与评价 | 第121-125页 |
6.2.4 界面建议采用的技术要求 | 第125-127页 |
6.3 粘结性能 | 第127-131页 |
6.3.1 嵌挤填充基本思想 | 第127-128页 |
6.3.2 直接剪切试验设计 | 第128页 |
6.3.3 碎石粒径与面层沥青混合料级配的配伍性分析 | 第128-130页 |
6.3.4 粘结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30-131页 |
6.4 疲劳性能 | 第131-139页 |
6.4.1 试验模型结构及原材料 | 第132-133页 |
6.4.2 荷载型反射裂缝疲劳试验 | 第133-135页 |
6.4.3 弯拉、剪切型反射裂缝疲劳试验 | 第135-139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39-140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40-144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140-142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142页 |
7.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142-1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4-15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50-151页 |
致谢 | 第1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