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引言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1.2.1 农田系统氮素平衡 | 第10-12页 |
1.2.2 农田系统氮素利用率 | 第12页 |
1.2.3 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模型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4-24页 |
2.1 用于APSIM模型的试验数据 | 第14-18页 |
2.1.1 试验地概况 | 第14-15页 |
2.1.2 田间观察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15页 |
2.1.3 土壤参数的确定 | 第15-16页 |
2.1.4 气象数据来源 | 第16-17页 |
2.1.5 作物品种参数的确定 | 第17-18页 |
2.1.6 管理模块参数的确定 | 第18页 |
2.1.7 模型的校验 | 第18页 |
2.1.8 作物模拟模型中不同氮管理水平措施的设置 | 第18页 |
2.2 农户调查 | 第18-19页 |
2.3 文献数据收集 | 第19-23页 |
2.4 秸秆不同还田部位和比例对氮平衡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2.4.1 试验地概况 | 第23页 |
2.4.2 试验设计 | 第23页 |
2.4.3 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23-24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41页 |
3.1 APSIM校准与验证 | 第24-29页 |
3.1.1 叶面积指数 | 第24-26页 |
3.1.2 生物量 | 第26-27页 |
3.1.3 植株吸氮量 | 第27-28页 |
3.1.4 作物经济产量 | 第28-29页 |
3.2 农户生产水平下农田氮素投入-产出关系 | 第29-31页 |
3.3 河北平原小麦-玉米两熟不同生产水平的氮素平衡 | 第31-37页 |
3.3.1 化肥氮养分投入 | 第31页 |
3.3.2 农家肥氮养分投入 | 第31页 |
3.3.3 种子氮养分投入 | 第31页 |
3.3.4 秸秆还田氮素投入 | 第31-32页 |
3.3.5 地上部养分吸收 | 第32-33页 |
3.3.6 小麦-玉米两熟农田氮利用效率 | 第33页 |
3.3.7 小麦-玉米两熟农田氮素平衡 | 第33-37页 |
3.4 秸秆不同还田部位和比例对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 | 第37-41页 |
3.4.1 玉米秸秆不同收割高度CP及N含量的比较 | 第37页 |
3.4.2 玉米秸秆不同收获高度CP及N的单位面积产量 | 第37-38页 |
3.4.3 不同氮处理间玉米秸秆不同收割高度的CP及N含量 | 第38-39页 |
3.4.4 不同氮处理间玉米秸秆不同收获高度的CP及N的单位面积产量 | 第39页 |
3.4.5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比例对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4 讨论与结论 | 第41-44页 |
4.1 讨论 | 第41-42页 |
4.2 结论 | 第42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9页 |
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| 第49-5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