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12-19页 |
1.2.1 传统强度折减法 | 第12-16页 |
1.2.2 双折减系数法 | 第16-19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非饱和黄土双折减系数法的建立 | 第21-36页 |
2.1 非饱和黄土的双折减系数法概念 | 第21-24页 |
2.2 非饱和黄土折减路径函数求解 | 第24-33页 |
2.2.1 黄土强度参数折减关系算例一 | 第24-27页 |
2.2.2 黄土强度参数折减关系算例二 | 第27-28页 |
2.2.3 黄土强度参数折减关系算例三 | 第28-30页 |
2.2.4 黄土强度参数折减关系算例四 | 第30-31页 |
2.2.5 黄土强度参数折减关系算例五 | 第31-32页 |
2.2.6 黄土强度参数折减关系算例六 | 第32-33页 |
2.3 非饱和黄土双折减系数法表达式 | 第33-35页 |
2.4 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黄土边坡稳定性双折减系数法分析原理 | 第36-49页 |
3.1 传统的强度折减法 | 第36-37页 |
3.1.1 传统单折减法 | 第36页 |
3.1.2 传统超载储备法 | 第36-37页 |
3.2 双折减系数法机制分析 | 第37-40页 |
3.2.1 强度参数折减物理意义 | 第37页 |
3.2.2 强度参数折减力学机理 | 第37-40页 |
3.3 不同DP准则条件下黄土边坡安全系数 | 第40-45页 |
3.3.1 不同DP准则下安全系数 | 第40-43页 |
3.3.2 不同DP准则下安全系数的转换 | 第43-45页 |
3.4 计算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5-48页 |
3.5 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基于严格条分双折减系数法的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49-55页 |
4.1 严格条分双折减系数法 | 第49-52页 |
4.2 黄土边坡计算模型 | 第52-53页 |
4.3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4 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基于有限差分双折减系数法的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55-77页 |
5.1 计算原理 | 第55-59页 |
5.1.1 有限差分法 | 第55-57页 |
5.1.2 混合离散法 | 第57页 |
5.1.3 计算过程 | 第57-59页 |
5.2 有限差分双折减系数法 | 第59-61页 |
5.2.1 有限差分双折减系数法计算程序编制 | 第59-60页 |
5.2.2 边坡开挖失稳判据 | 第60-61页 |
5.3 黄土边坡计算模型 | 第61-63页 |
5.3.1 模型及参数 | 第61-62页 |
5.3.2 开挖阶段与方案 | 第62-63页 |
5.4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63-73页 |
5.4.1 迭代不收敛判据判定方法、结果及分析 | 第63-66页 |
5.4.2 塑性区贯通判据判定方法、结果及分析 | 第66-69页 |
5.4.3 位移突变判据判定方法、结果及分析 | 第69-73页 |
5.5 失稳判据的适用性探讨 | 第73-76页 |
5.5.1 采用不同判据计算结果对比 | 第73-74页 |
5.5.2 三种失稳判据关系分析 | 第74-76页 |
5.6 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80页 |
6.1 本文主要结论 | 第77-78页 |
6.2 本文主要创新点 | 第78页 |
6.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6-87页 |
致谢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