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前言 | 第10-12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创新点 | 第12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2.1 文化的概念研究 | 第12-13页 |
2.2 地域文化的研究 | 第13页 |
2.3 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2.4 徐州地域历史界定研究 | 第14-15页 |
2.5 徐州地域武术文化研究 | 第15-16页 |
3 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16-17页 |
3.1 研究对象 | 第16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3.2.1 文献资料法 | 第16-17页 |
3.2.2 专家访谈法 | 第17页 |
3.2.3 实地调查法 | 第17页 |
3.2.4 逻辑分析法 | 第17页 |
4 研究结果与分析 | 第17-43页 |
4.1 地理环境对徐州武术的影响 | 第17-23页 |
4.1.1 地理位置对徐州武术拳种格局形成的影响 | 第17-20页 |
4.1.2 外来拳种对本地拳种的“冲击” | 第20-21页 |
4.1.3 徐州匪盗加速了徐州地区武术民间团练的兴起 | 第21-23页 |
4.2 军事战争对徐州武术的影响 | 第23-33页 |
4.2.1 军事战争促进徐州武术“练为战” | 第24-26页 |
4.2.2 军事战争指导徐州武术重“文场” | 第26-28页 |
4.2.3 军事战争使徐州武术重“技击” | 第28-29页 |
4.2.4 军事战争与徐州武术奇门兵器 | 第29-32页 |
4.2.5 军事战争导致徐州武术“拿来主义”心态 | 第32-33页 |
4.3 武术人物--徐州武术交流沟通的人文因素 | 第33-37页 |
4.3.1 徐州古代武将 | 第33-35页 |
4.3.2 徐州近代武师 | 第35-37页 |
4.4 彭祖文化对徐州武术的影响 | 第37-41页 |
4.4.1 健身导引气功融入徐州武术之中 | 第37-38页 |
4.4.2 道家阴阳思想与阴阳乾坤圈 | 第38-39页 |
4.4.3 导引思想对徐州武术发展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4.4.4 彭祖导引思想--中华五禽操的理论基础 | 第40-41页 |
4.5 汉画像石--徐州武术精神传承的活化石 | 第41-43页 |
5 结论与建议 | 第43-45页 |
5.1 结论 | 第43-44页 |
5.2 建议 | 第44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附录 | 第48-50页 |
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