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岳石窟造像艺术形式与美学意蕴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4-8页 |
| 1 绪论 | 第8-13页 |
| ·论文选题的缘由 | 第8页 |
| ·课题的学术性和现实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的学术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的现实意义 | 第9页 |
| ·国内外现状综述 | 第9-10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| 第10-12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·论文的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2页 |
| ·论文的可行性论证 | 第12-13页 |
| 2 安岳石窟造像艺术形成的文化生态基础 | 第13-18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艺术的自然地理环境 | 第14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艺术的社会历史渊源 | 第14-16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艺术的宗教文化底蕴 | 第16-18页 |
| 3 安岳石窟造像的本体艺术形式研究 | 第18-33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艺术的审美历史流变 | 第18-21页 |
| ·“引入与传摹”的诞生期 | 第19页 |
| ·“雍容与华美”的形成期 | 第19-20页 |
| ·“世俗与雅丽”的繁荣期 | 第20页 |
| ·“分离与边缘”的衰落期 | 第20-21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艺术丰富的题材 | 第21-25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艺术本体阐释 | 第25-33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的姿态 | 第26-27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的服饰 | 第27-29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的手印 | 第29-31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手持的器物 | 第31-33页 |
| 4 安岳石窟造像艺术形式美感及审美意蕴 | 第33-48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艺术形式美感 | 第33-44页 |
| ·“涅磐变”造像强烈对比的气势之美 | 第33-36页 |
| ·圆觉洞飞天曼妙飘逸的诗意之美 | 第36-38页 |
| ·华严洞造像融合线条的韵律之美 | 第38-41页 |
| ·毗卢洞紫竹观音融浪漫现实的世俗之美 | 第41-44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艺术的审美意蕴 | 第44-48页 |
| ·形与神——传神之美 | 第44-45页 |
| ·精神与情感——意象之美 | 第45-47页 |
| ·至善至美——人性之美 | 第47-48页 |
| 5 安岳石窟造像艺术的多重价值体现 | 第48-52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性 | 第48-49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巧妙结合 | 第49-50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艺术体现的历史社会价值 | 第50-52页 |
| 6 安岳石窟造像艺术的保护与审美文化的传承 | 第52-56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艺术的保护 | 第52-53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艺术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| 第52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艺术保护的措施 | 第52-53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艺术审美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| 第53-56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艺术审美文化的传承性 | 第53-54页 |
| ·安岳石窟造像艺术传承与推广的建议 | 第54-56页 |
| 7 结语 | 第56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| 附录 | 第60-68页 |
| A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0页 |
| B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0-61页 |
| C. 安岳石窟造像图样采集 | 第61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