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33页 |
1.1 印记基因的研究进展 | 第14-17页 |
1.1.1 印记基因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1.1.2 印记基因在发育中的功能 | 第15-17页 |
1.2 印记基因与能量代谢 | 第17-22页 |
1.2.1 胎盘中印记基因调控下的营养传递 | 第17-18页 |
1.2.2 胚胎中印记基因调控下的营养传递 | 第18-19页 |
1.2.3 脑印记基因调控下的营养传递 | 第19-20页 |
1.2.4 影响能量代谢的重要的印记基因 | 第20-21页 |
1.2.5 印记基因是营养分配的重要介导者和机制基础 | 第21-22页 |
1.3 印记基因研究方法的发展 | 第22-30页 |
1.3.1 印记基因的组学研究进展 | 第24-25页 |
1.3.2 印记基因的调控机制 | 第25-27页 |
1.3.3 印记基因的进化意义 | 第27-28页 |
1.3.4 印记基因网络 | 第28-30页 |
1.4 小鼠乳腺的简介 | 第30-33页 |
1.4.1 乳腺组织的营养传递 | 第30页 |
1.4.2 乳腺发育与功能特征 | 第30-33页 |
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33-34页 |
2.1 研究目的 | 第33页 |
2.2 研究意义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实验材料 | 第34-38页 |
3.1 实验样品及来源 | 第34页 |
3.2 主要实验试剂及药品 | 第34页 |
3.3 实验试剂配方 | 第34-35页 |
3.4 质粒图谱 | 第35-36页 |
3.5 主要仪器和设备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实验方法 | 第38-48页 |
4.1 印记基因的鉴定 | 第38-42页 |
4.1.1 转录组样品准备 | 第38页 |
4.1.2 杂合F1代转录组数据比对 | 第38-40页 |
4.1.3 等位基因表达检测 | 第40-41页 |
4.1.4 转录本注释 | 第41-42页 |
4.1.5 F1代等位基因表达偏倚检测 | 第42页 |
4.2 共表达网络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2.1 芯片探针重注释 | 第42-43页 |
4.2.2 基因表达水平评估 | 第43-44页 |
4.2.3 共表达网络分析 | 第44页 |
4.3 小鼠多组织印记基因聚类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4 实验技术方法 | 第45-48页 |
4.4.1 细胞培养 | 第45-46页 |
4.4.2 shRNA的构建 | 第46-47页 |
4.4.3 慢病毒的包装及感染 | 第47页 |
4.4.4 克隆形成实验 | 第47-48页 |
第五章 实验结果 | 第48-59页 |
5.1 乳腺组织印记基因的表达模式 | 第48-50页 |
5.2 乳腺印记与胚胎印记的模式特征 | 第50-57页 |
5.3 乳腺印记基因影响乳腺细胞活动 | 第57-59页 |
第六章 讨论 | 第59-65页 |
6.1 乳腺印记基因在乳腺能量传递中扮演重要角色 | 第59页 |
6.2 印记基因的检测方法 | 第59-61页 |
6.3 乳腺印记基因的功能 | 第61-62页 |
6.4 乳腺印记基因与乳腺功能的关系 | 第62-63页 |
6.5 印记基因的父本偏向性 | 第63-65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82页 |
附录A (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) | 第82-83页 |
附录B (参与课题项目)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