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绪论 | 第21-49页 |
一、问题提出 | 第21-34页 |
二、文献评析 | 第34-43页 |
三、研究问题 | 第43-45页 |
四、研究意义 | 第45-49页 |
第一章 学习中心教学的历史演进与当代研究问题 | 第49-93页 |
一、学习中心教学的历史演进 | 第49-64页 |
(一) 学习中心教学思想的起源 | 第49-53页 |
(二) 学习中心教学理论的起步(19世纪末——20世纪中叶) | 第53-57页 |
(三) 学习中心教学理论的发展阶段(20世纪中叶——20世纪末) | 第57-62页 |
(四) 学习中心教学理论的全面兴起(20世纪末——至今) | 第62-64页 |
二、学习中心教学的当代研究问题 | 第64-93页 |
(一) 核心概念的理解 | 第64-85页 |
(二) 学习中心教学的影响因素 | 第85-90页 |
(三) 学习中心教学的功能 | 第90-93页 |
第二章 学习中心教学的理论模型研究 | 第93-130页 |
一、麦库姆斯和米勒的理论模型 | 第93-106页 |
(一) 学习中心的模型 | 第93-97页 |
(二) 学习中心教学的核心要素 | 第97-104页 |
(三) 学习中心教学的原理 | 第104-106页 |
二、布伦伯格的理论模型 | 第106-124页 |
(一) 教师角色 | 第106-111页 |
(二) 学习责任 | 第111-115页 |
(三) 内容功能 | 第115-118页 |
(四) 权力平衡 | 第118-121页 |
(五) 评价的过程与目的 | 第121-124页 |
三、评论与启示 | 第124-130页 |
(一) 麦库姆斯和米勒理论模型的评析 | 第124-125页 |
(二) 布伦伯格理论模型的评析 | 第125-126页 |
(三) 启示 | 第126-130页 |
第三章 研究设计 | 第130-155页 |
一、总体研究框架 | 第130-134页 |
二、研究方法的选择及其理由 | 第134-137页 |
(一) 质性研究方法及其选择的理由 | 第135-136页 |
(二) 量化研究方法及其选择的理由 | 第136-137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37-152页 |
(一) 质性研究方法 | 第137-141页 |
(二) 量化研究方法 | 第141-152页 |
四、研究的信效度和研究伦理 | 第152-155页 |
(一) 研究信度 | 第152-153页 |
(二) 研究效度 | 第153页 |
(三) 研究伦理 | 第153-155页 |
第四章 学习中心教学理论模型的本土化检验与修正 | 第155-184页 |
一、问题澄清 | 第155-156页 |
二、学习中心教学的理论模型的质性检验 | 第156-175页 |
(一) 学习中心的教学要素的初步探索 | 第156-171页 |
(二) 学习中心教学核心要素的进一步提炼 | 第171-174页 |
(三) 学习中心教学五个核心要素及其关系 | 第174-175页 |
三、结论与讨论 | 第175-184页 |
(一) 学习中心教学核心要素的具体内涵分析 | 第175-181页 |
(二) 学习中心教学核心要素的概括分析 | 第181-182页 |
(三) 学习中心教学核心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 | 第182-184页 |
第五章 学习中心教学的特征研究 | 第184-215页 |
一、问题澄清 | 第184-185页 |
二、学习中心教学评估工具的编制 | 第185-193页 |
(一) 问卷形成的理论基础 | 第185页 |
(二) 评估工具形成的实证分析 | 第185-191页 |
(三) 讨论 | 第191-193页 |
三、学习中心教学的特征分析 | 第193-215页 |
(一) 特征分析的结果 | 第193-205页 |
(二) 讨论 | 第205-215页 |
第六章 教师信念和学校管理因素对学习中心教学影响效应的检视 | 第215-233页 |
一、问题澄清 | 第215-218页 |
二、教师信念因素对学习中心教学的影响效应分析 | 第218-226页 |
(一) 学习中心教学水平的差异来源分析 | 第218-219页 |
(二) 教师信念因素对学习中心教学的影响效应 | 第219-224页 |
(三) 讨论 | 第224-226页 |
三、学校管理因素对学习中心教学的影响效应分析 | 第226-233页 |
(一) 学校因素对学习中心教学影响效应的初步探索 | 第226-228页 |
(二) 学校管理因素对学习中心教学的影响效应 | 第228-232页 |
(三) 讨论 | 第232-233页 |
第七章 学习中心教学对学习结果影响效应的检视 | 第233-264页 |
一、问题澄清 | 第233-234页 |
二、学习中心教学对非学业成就因素的影响效应分析 | 第234-250页 |
(一) 学习中心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效应分析 | 第234-238页 |
(二) 学习中心教学对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应分析 | 第238-245页 |
(三) 学习中心教学对学生学校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分析 | 第245-250页 |
三、学习中心教学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效应分析 | 第250-254页 |
(一) 学习中心教学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分析 | 第251-252页 |
(二) 学习中心教学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 | 第252页 |
(三) 学习中心教学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结构方程模型 | 第252-254页 |
(四) 讨论 | 第254页 |
四、学习中心教学对学习结果影响的整合效应模型 | 第254-264页 |
(一) 学习中心教学与学生学习结果之间的相关分析 | 第255-256页 |
(二) 学习中心教学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:学生学习兴趣、学业自我效能和学校幸福感的中介作用 | 第256-260页 |
(三) 学习中心教学对学习结果影响效应的整合模型 | 第260-262页 |
(四) 讨论 | 第262-264页 |
第八章 研究结论、启示与反思 | 第264-284页 |
一、研究结论 | 第264-268页 |
(一) 学习中心教学是一个五因素模型 | 第264-265页 |
(二) 学习中心教学的特征 | 第265-266页 |
(三) 教师信念和学校管理是影响学习中心教学的重要因素 | 第266页 |
(四) 学习中心教学对学习结果有重要影响 | 第266-267页 |
(五) 对总体分析框架的修正 | 第267-268页 |
二、对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 | 第268-280页 |
(一) 教师:建立学习中心信念和改善评价素养 | 第269-271页 |
(二) 学生:培养负责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| 第271-277页 |
(三) 学校:实施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政策 | 第277-279页 |
(四) 制度:强化学习中心的教师培训 | 第279-280页 |
三、研究反思 | 第280-284页 |
(一) 本研究的创新 | 第280-282页 |
(二)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| 第282-2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84-316页 |
附录 | 第316-326页 |
后记 | 第326-330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3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