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洞口边仰坡稳定性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9页 |
·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·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| 第10-17页 |
·边坡稳定性发展动态 | 第10-12页 |
·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| 第12-16页 |
·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·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2 隧道洞口边坡破坏机理与破坏模式研究 | 第19-37页 |
·影响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的内在因素 | 第19页 |
·地形地貌的影响 | 第19页 |
·岩体结构面的影响 | 第19页 |
·影响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的外在因素 | 第19-23页 |
·工程施工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·地震应力的影响 | 第20页 |
·水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·气候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·植被的影响 | 第22页 |
·时间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·边坡破坏模式 | 第23-29页 |
·边坡破坏机理 | 第23-27页 |
·边坡破坏基本模式 | 第27-29页 |
·隧道洞口边坡破坏机理 | 第29-32页 |
·隧道洞口边坡破坏模式 | 第32-3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3 钻钱门隧道边坡监测成果及施工灾害分析 | 第37-57页 |
·钻钱门隧道概况 | 第37-39页 |
·工程概况 | 第37-38页 |
·地层岩性 | 第38-39页 |
·水文地质条件 | 第39页 |
·洞口段边坡实际情况介绍 | 第39页 |
·钻钱门隧道边坡监控量测及其成果分析 | 第39-52页 |
·隧道边坡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| 第39-40页 |
·隧道监控量测技术 | 第40-42页 |
·隧道边坡监测意义和依据 | 第42-43页 |
·钻钱门隧道洞口段监测成果分析 | 第43-52页 |
·钻钱门隧道施工期间边坡失稳破坏分析 | 第52-56页 |
·掌子面坍塌 | 第52-53页 |
·初期支护开裂 | 第53-55页 |
·洞口处边坡开裂现象 | 第55-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4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| 第57-97页 |
·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| 第57-61页 |
·有限元基本思想及MIDAS/GTS 简介 | 第57-58页 |
·屈服准则 | 第58-60页 |
·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| 第60-61页 |
·破坏状态的判别准则 | 第61页 |
·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建立 | 第61-66页 |
·数值分析基本假定 | 第61-62页 |
·模型参数的选取 | 第62-63页 |
·模型荷载及边界条件 | 第63-64页 |
·数值模型分析 | 第64-66页 |
·数据控制断面选取 | 第66页 |
·不同开挖方式时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66-77页 |
·四种工法施工步序 | 第66-68页 |
·围岩应力分析 | 第68-70页 |
·位移变化特征 | 第70-75页 |
·边坡稳定性评价 | 第75-77页 |
·洞口埋深变化时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77-86页 |
·围岩应力分析 | 第77-80页 |
·位移变化特征 | 第80-85页 |
·边坡稳定性评价 | 第85-86页 |
·边坡坡率变化时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86-95页 |
·围岩应力分析 | 第86-88页 |
·位移变化特征 | 第88-94页 |
·边坡稳定性评价 | 第94-9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5-97页 |
5 钻钱门隧道洞口边坡三维数值模拟与稳定性评价 | 第97-113页 |
·钻钱门隧道设计参数与施工方法 | 第97-98页 |
·隧道设计参数 | 第97-98页 |
·隧道施工方法 | 第98页 |
·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| 第98-101页 |
·隧道边界条件的选取 | 第99页 |
·隧道荷载的选取 | 第99页 |
·模型参数的选取 | 第99-100页 |
·模型数值分析过程 | 第100-101页 |
·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| 第101-109页 |
·自然状态应力特征 | 第101-103页 |
·开挖状态应力特征 | 第103-104页 |
·自然状态位移特征 | 第104-106页 |
·开挖状态位移特征 | 第106-109页 |
·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| 第109-111页 |
·边坡稳定性评价 | 第109-110页 |
·边坡失稳原因综合分析 | 第110-11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1-113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13-115页 |
·本文结论 | 第113-114页 |
·展望 | 第114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-1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7-122页 |
附录 | 第122页 |
A.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22页 |
B.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