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一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基于现场光谱的湿地生物量估算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基于遥感影像的湿地生物量估算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湿地植被固碳量估算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5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二 研究区域与数据 | 第18-28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8-19页 |
2.1.1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8页 |
2.1.2 自然资源概况 | 第18-19页 |
2.2 数据获取 | 第19-25页 |
2.2.1 遥感数据获取 | 第19-23页 |
2.2.2 实测样点数据获取 | 第23-25页 |
2.3 数据处理 | 第25-28页 |
2.3.1 遥感数据处理 | 第25-26页 |
2.3.2 现场光谱数据处理 | 第26-27页 |
2.3.3 植被样本处理 | 第27-28页 |
三 基于现场光谱的黄河口湿地芦苇生物量估算模型 | 第28-40页 |
3.1 方法介绍 | 第28-31页 |
3.1.1 植被指数构建 | 第28-29页 |
3.1.2 相关性分析方法 | 第29-30页 |
3.1.3 回归分析方法 | 第30页 |
3.1.4 精度检验方法 | 第30-31页 |
3.2 黄河口湿地芦苇春季生物量估算模型建立 | 第31-34页 |
3.2.1 相关性分析 | 第31页 |
3.2.2 回归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2.3 精度检验 | 第32-34页 |
3.3 黄河口湿地芦苇夏季生物量估算模型建立 | 第34-37页 |
3.3.1 相关性分析 | 第34页 |
3.3.2 回归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3.3 精度检验 | 第35-37页 |
3.4 黄河口湿地芦苇秋季生物量估算模型建立 | 第37-40页 |
3.4.1 相关性分析 | 第37页 |
3.4.2 回归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4.3 精度检验 | 第38-40页 |
四 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黄河口湿地芦苇生物量估算模型 | 第40-62页 |
4.1 方法介绍 | 第40-41页 |
4.1.1 植被指数提取 | 第40页 |
4.1.2 生物量估算模型反演 | 第40-41页 |
4.2 黄河口湿地芦苇春季生物量估算模型建立 | 第41-46页 |
4.2.1 相关性分析 | 第41页 |
4.2.2 回归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2.3 精度检验 | 第42-43页 |
4.2.4 生物量估算模型反演 | 第43-46页 |
4.3 黄河口湿地芦苇夏季生物量估算模型建立 | 第46-50页 |
4.3.1 相关性分析 | 第46页 |
4.3.2 回归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3.3 精度检验 | 第47-49页 |
4.3.4 生物量估算模型反演 | 第49-50页 |
4.4 黄河口湿地芦苇秋季生物量估算模型建立 | 第50-54页 |
4.4.1 相关性分析 | 第50页 |
4.4.2 回归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4.3 精度检验 | 第51-53页 |
4.4.4 生物量估算模型反演 | 第53-54页 |
4.5 基于现场光谱与基于遥感影像的生物量估算模型比较 | 第54-62页 |
4.5.1 相关性比较 | 第54-57页 |
4.5.2 回归分析比较 | 第57-59页 |
4.5.3 精度检验比较 | 第59-62页 |
五 黄河口湿地芦苇固碳量估算模型与应用 | 第62-69页 |
5.1 生物量向固碳量转换模型 | 第62页 |
5.2 黄河口湿地芦苇固碳量总体变化 | 第62-63页 |
5.3 黄河口湿地芦苇固碳量类型变化 | 第63-65页 |
5.4 黄河口湿地芦苇固碳量空间分布变化 | 第65-69页 |
六 结论与讨论 | 第69-71页 |
6.1 结论 | 第69-70页 |
6.2 讨论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7页 |
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