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16页 |
1.1 灰霉菌特性及灰霉病防治方法 | 第10-13页 |
1.1.1 灰霉菌的特性 | 第10页 |
1.1.2 灰霉病在果蔬采后及贮藏过程中发病情况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1.3 灰霉病的主要防治措施 | 第11-13页 |
1.2 臭氧气体特性及作为保鲜剂的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1 臭氧气体的特性 | 第13页 |
1.2.2 臭氧气体对微生物生长抑制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3 臭氧在果蔬采后保鲜上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14页 |
1.3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臭氧处理对离体灰霉菌的抑制效果 | 第16-27页 |
2.1 试验材料及仪器 | 第16页 |
2.1.1 试验材料 | 第16页 |
2.1.2 仪器及试剂 | 第16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16-17页 |
2.2.1 PDA培养基制备 | 第16页 |
2.2.2 灰霉菌孢子悬浮液制备 | 第16页 |
2.2.3 试验处理 | 第16-17页 |
2.3 测定指标与方法 | 第17页 |
2.4 试验结果 | 第17-25页 |
2.4.1 臭氧处理对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| 第17-19页 |
2.4.2 臭氧处理对灰霉菌孢子形成的抑制作用 | 第19-20页 |
2.4.3 臭氧处理对灰霉菌孢子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| 第20-23页 |
2.4.4 臭氧对灰霉菌菌丝处理后扫描电镜观察 | 第23-24页 |
2.4.5 臭氧处理对灰霉菌孢子萌发及芽管生长的抑制效果 | 第24-25页 |
2.5 讨论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臭氧处理对接种灰霉菌的葡萄果实的抑制效果 | 第27-34页 |
3.1 试验材料及仪器 | 第27页 |
3.1.1 试验材料 | 第27页 |
3.1.2 试验仪器 | 第27页 |
3.1.3 试验药品 | 第27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27-28页 |
3.2.1 孢子悬浮液制备 | 第27页 |
3.2.2 样品处理 | 第27-28页 |
3.3 测定指标及方法 | 第28页 |
3.4 试验结果 | 第28-33页 |
3.4.1 臭氧处理对葡萄果实接种灰霉菌发病率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3.4.2 臭氧处理对葡萄果实接种灰霉菌后病斑直径的影响 | 第29页 |
3.4.3 臭氧处理对葡萄果实接种灰霉菌后果实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3.4.4 臭氧处理对葡萄果实接种灰霉菌后果实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3.4.5 臭氧处理对葡萄果实接种灰霉菌后果实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1页 |
3.4.6 臭氧处理对葡萄果实接种灰霉菌后果实中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4.7 臭氧处理对葡萄果实接种灰霉菌后果实中 β-1,3-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3.5 讨论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臭氧间隔处理对葡萄果实接种灰霉菌的抑制效果 | 第34-42页 |
4.1 试验材料及仪器 | 第34页 |
4.2 试验方法 | 第34页 |
4.2.1 孢子悬浮液制备 | 第34页 |
4.2.2 样品处理 | 第34页 |
4.3 测定指标及方法 | 第34-35页 |
4.4 试验结果 | 第35-40页 |
4.4.1 不同处理后果实发病率 | 第35-36页 |
4.4.2 不同处理后果实病斑直径 | 第36页 |
4.4.3 不同处理后葡萄果实多酚氧化酶活性 | 第36-37页 |
4.4.4 不同处理后果实过氧化物酶活性 | 第37-38页 |
4.4.5 不同处理后果实几丁质酶活性 | 第38页 |
4.4.6 不同处理后果实 β-1,3-葡聚糖酶活性 | 第38-39页 |
4.4.7 不同处理后果皮白藜芦醇含量 | 第39-40页 |
4.5 讨论 | 第40-42页 |
第五章 结论、创新点及展望 | 第42-44页 |
5.1 结论 | 第42页 |
5.2 创新点 | 第42页 |
5.3 展望 | 第42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9页 |
缩略词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