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有机化学论文

芳基化合物的直接官能团化方法学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新的芳基化合物化学键的构建方式与研究进展第9-44页
    1.1 简介第9页
    1.2 芳基C-H的断裂与新的C-C键的构建第9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芳基C_(sp2)-C_(sp2)键的构建第9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芳基C_(sp2)-C_(sp3)键的构建第26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芳基C_(sp2)-C_(sp)键的构建第31-32页
    1.3 芳基C-H的断裂与新的C-X键的构建第32-4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芳基直接氨基化反应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芳基直接氧基化反应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芳基直接硫基化反应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芳基直接硼基化反应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芳基直接硅基化反应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6 芳基直接氰基化反应第43页
    1.4 本章小结第43-44页
第二章 区域选择性的芳基化合物的亲电卤化反应第44-68页
    2.1 芳基亲电卤代反应简介第44-45页
    2.2 仪器与药品第45页
    2.3 选题依据第45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传统的区域选择性的芳基亲电卤代反应研究进展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C-H活化介导的邻位选择性卤化反应的研究进展第49-52页
    2.4 课题设计第52页
    2.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2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最优条件的筛选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底物适用范围的研究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反应机理的推测第57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57页
    2.7 实验部分与数据第57-68页
        2.7.1 实验步骤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7.2 实验数据第58-68页
第三章 光照自由基介导的杂环分子的直接芳基化研究第68-112页
    3.1 光照自由基反应的简述第68-80页
    3.2 仪器与药品第80-81页
    3.3 选题依据第81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常见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生物活性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传统异喹啉类生物碱的骨架构建策略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过渡金属介导的异喹啉骨架的构建方法第84-88页
    3.4 课题设计第88-9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富电子杂环体系直接C-H芳基化的方法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Menisporphine与Daurioxoisoporphine的合成路线设计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Minisci反应的背景简介第91-92页
    3.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2-9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最优反应条件的确定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底物适用范围的研究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反应机理的讨论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异喹啉生物碱Menisporphine与Daurioxoisoporphine C的全合成第95-96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96页
    3.7 实验部分与数据第96-112页
        3.7.1 芳基重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3.7.2 杂环化合物与四氟硼酸芳基重氮盐反应的一般步骤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3.7.3 杂环化合物直接芳基化反应实验数据第97-105页
        3.7.4 Menisporphine与Daurioxoisoporphine C的合成第105-108页
        3.7.5 Menisporphine与Daurioxoisoporphine C的天然产物与合成产物数据比较第108-112页
第四章 新型芳基C_(sp2)-C_(sp3)二锂化合物的制备以及在杂环分子合成中的应用第112-149页
    4.1 Li试剂研究的背景第112-12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Li试剂研究背景简介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锂试剂在化学合成中的应用第113-121页
    4.2 仪器与药品第121页
    4.3 选题依据第121-1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二锂试剂发现与证明第121-12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二锂化合物在化学合成中的应用第124-13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苯并异噻唑杂环的背景第134-135页
    4.4 课题设计第135-137页
    4.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37-14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新型二锂化合物的制备与结构确定第137-13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新型二锂化合物形成的初步机理研究第139-14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底物适用性范围研究第140-14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基于新型双锂化合物的合成研究第141-14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5 苯并异噻唑底物适用性研究第14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6 苯并异噻唑形成机理的研究第142-143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143页
    4.7 实验部分与数据第143-149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(锂甲基)(2-锂苯基)硫醚的制备第143-144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苯并异噻唑类型化合物的制备第144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实验数据与图谱数据第144-149页
第五章 论文结论与展望第149-151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149页
    5.2 主要创新点第149-150页
    5.3 展望第150-151页
附录 部分代表性化合物的NMR谱图第151-175页
    附录 1:区域选择性的亲电芳基化合物的卤化反应第151-158页
    附录 2: 光照自由基介导的杂环分子的直接芳基化研究第158-165页
    附录 3: 新型芳基C_(sp2)-C_(sp3)二锂化合物的制备以及在杂环分子合成中的应用第165-175页
参考文献第175-197页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97-198页
致谢第198-199页

论文共19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协作式多无线传感节点气味源定位
下一篇:(-)-Huperzine Q,(+)-Lycopladine B,(+)-Lycopladine C和(-)-Incarviatone A的全合成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