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一、案情 | 第12页 |
二、案件争议 | 第12-15页 |
(一) 关于赵向阳的行为构成何罪的观点争议 | 第12-13页 |
1. 赵向阳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| 第12页 |
2.赵向阳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| 第12-13页 |
3. 第三种观点认为赵向阳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| 第13页 |
4. 赵向阳醉酒驾驶构成危险驾驶罪 | 第13页 |
(二) 赵向阳的行为是一罪,还是数罪 | 第13-14页 |
(三) 对赵某是否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| 第14-15页 |
三、案件争议焦点 | 第15页 |
四、关于本案定性的法理分析 | 第15-26页 |
(一) 赵向阳是否构成犯罪 | 第15-16页 |
(二) 赵向阳的行为构成何罪? | 第16-25页 |
1. 交通肇事罪的概念和特征 | 第16-18页 |
2.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和特征 | 第18-19页 |
3. 危险驾驶罪的概念和特征 | 第19-20页 |
4. 三种罪名的区分 | 第20-23页 |
5. 赵向阳的行为性质及罪数问题 | 第23-25页 |
(三) 赵向阳在领导的要求下酒后驾驶机动车辆,是否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轻减或免除刑罚处罚 | 第25-26页 |
五、结论与启示 | 第26-30页 |
(一) 结论 | 第26页 |
(二) 启示 | 第26-30页 |
1. 主观罪过的判定 | 第26-27页 |
2. 行为无价值的判定 | 第27页 |
3. 犯罪类型判定 | 第27页 |
4. 犯罪客体判定 | 第27-28页 |
5. 危害结果的判定 | 第28页 |
6. 定罪标准的判定 | 第28-30页 |
致谢 | 第30-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-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