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6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4页 |
1.2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1.2.1 研究的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2.2 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山地校园综述 | 第16-24页 |
2.1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| 第16-18页 |
2.1.1 相关概念 | 第16页 |
2.1.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6-18页 |
2.2 我国山地校园的发展历程 | 第18-20页 |
2.2.1 古代的四大书院 | 第18-19页 |
2.2.2 近代的过渡 | 第19-20页 |
2.2.3 建国后的发展 | 第20页 |
2.3 影响山地校园规划的因素 | 第20-22页 |
2.3.1 社会因素 | 第20页 |
2.3.2 自然地理因素 | 第20-21页 |
2.3.3 教育理念 | 第21页 |
2.3.4 山地校园文化 | 第21页 |
2.3.5 行为模式 | 第21页 |
2.3.6 设计理念 | 第21-22页 |
2.4 山地校园的现状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4.1 我国山地校园建设的特点 | 第22页 |
2.4.2 当前山地校园发展的总体趋势 | 第22页 |
2.4.3 我国的山地校园规划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| 第22-2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山地校园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研究 | 第24-41页 |
3.1 山地校园规划的构成要素 | 第24-28页 |
3.1.1 道路 | 第24-25页 |
3.1.2 结点 | 第25页 |
3.1.3 中心 | 第25-26页 |
3.1.4 界面 | 第26-27页 |
3.1.5 轴线 | 第27-28页 |
3.1.6 标志物 | 第28页 |
3.2 山地校园的空间特征 | 第28-30页 |
3.2.1 山地校园规划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| 第28-29页 |
3.2.2 山地校园规划的不定性与控制性 | 第29页 |
3.2.3 山地校园规划中“聚合”和“分散”的特性 | 第29-30页 |
3.2.4 山地校园规划的生态复合性 | 第30页 |
3.2.5 山地校园规划的弹性生长 | 第30页 |
3.3 山地校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| 第30-35页 |
3.3.1 因地制宜和灵活布局的原则 | 第31-32页 |
3.3.2 依山就势和营造特色的原则 | 第32-34页 |
3.3.3 改造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| 第34页 |
3.3.4 注重山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| 第34-35页 |
3.3.5 营造山水美学意境的原则 | 第35页 |
3.4 校园的山地特色营造 | 第35-40页 |
3.4.1 总体布局的山地特色 | 第35-37页 |
3.4.2 建筑形态的山地特色 | 第37-38页 |
3.4.3 环境景观的特色创造 | 第38-39页 |
3.4.4 当地人文特色 | 第39-4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山地校园规划建设实例分析 | 第41-57页 |
4.1 国外山地校园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| 第41-44页 |
4.1.1 东京中央大学多摩校园 | 第41-42页 |
4.1.2 新加坡国立大学肯特岗校园 | 第42-44页 |
4.2 国内的山地校园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| 第44-52页 |
4.2.1 武汉大学 | 第44-47页 |
4.2.2 重庆大学(A、B区) | 第47-50页 |
4.2.3 香港中文大学 | 第50-51页 |
4.2.4 香港科技大学 | 第51-52页 |
4.3 优秀山地校园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| 第52-57页 |
4.3.1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 | 第52-54页 |
4.3.2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规划设计 | 第54-57页 |
第五章 汝州市硕平国际学校规划设计实践 | 第57-72页 |
5.1 项目概况 | 第57-61页 |
5.1.1 区位概况 | 第57页 |
5.1.2 现状分析 | 第57-59页 |
5.1.3 发展及机遇 | 第59页 |
5.1.4 问题及挑战 | 第59-61页 |
5.2 规划依据 | 第61-62页 |
5.3 规划设计研究 | 第62-67页 |
5.4 建筑经济指标研究 | 第67-69页 |
5.5 校园特色研究 | 第69-70页 |
5.4.1 足球特色 | 第69-70页 |
5.4.2 山地特色 | 第70页 |
5.6 项目实践总结与反思 | 第70-72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