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眠的证治探讨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研究 | 第11-22页 |
1.1 失眠历史沿革 | 第11-14页 |
1.2 失眠病因病机 | 第14-15页 |
1.3 失眠辨证 | 第15-16页 |
1.3.1 辨证要点 | 第15页 |
1.3.2 辨证难点 | 第15页 |
1.3.3 施治要点 | 第15-16页 |
1.4 失眠治法 | 第16-22页 |
1.4.1 因型施治 | 第16-17页 |
1.4.2 单方单药 | 第17-18页 |
1.4.3 其它治疗 | 第18-22页 |
第二章 理论探讨 | 第22-30页 |
2.1 《伤寒论》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本义 | 第22页 |
2.2 历代医家探讨 | 第22-25页 |
2.2.1 汤方溯源 | 第22页 |
2.2.2 病机探讨 | 第22-23页 |
2.2.3 治法探讨 | 第23-24页 |
2.2.4 历代医家运用论述 | 第24-25页 |
2.3 临床研究 | 第25-26页 |
2.4 实验研究 | 第26-27页 |
2.5 方药分析 | 第27页 |
2.6 药对分析 | 第27-30页 |
2.6.1 人参、桂枝 补营益卫 | 第27-28页 |
2.6.2 桂枝、大黄 行血通脉 | 第28页 |
2.6.3 半夏、生姜 止呕和胃 | 第28页 |
2.6.4 半夏、黄芩 清热化痰 | 第28页 |
2.6.5 半夏、茯苓 利水宁心 | 第28页 |
2.6.6 生姜、大枣 益卫和营 | 第28页 |
2.6.7 桂枝、生姜 温经通络 | 第28-29页 |
2.6.8 柴胡、桂枝 解表退热 | 第29页 |
2.6.9 柴胡、黄芩 和解少阳 | 第29页 |
2.6.10 茯苓、桂枝 利水宁心 | 第29页 |
2.6.11 龙骨、牡蛎 镇惊安神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临床研究 | 第30-37页 |
3.1 研究内容 | 第30页 |
3.1.1 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 | 第30页 |
3.1.2 重点解决的问题 | 第30页 |
3.1.3 预期的研究成果 | 第30页 |
3.1.4 创新性 | 第30页 |
3.2 理论分析、计算、实验方法和步骤 | 第30-33页 |
3.2.1 病例来源 | 第30页 |
3.2.2 诊断标准 | 第30页 |
3.2.3 临床资料 | 第30-31页 |
3.2.4 判定标准 | 第31页 |
3.2.5 纳入病例标准 | 第31-32页 |
3.2.6 排除病例标准 | 第32页 |
3.2.7 治疗方法 | 第32页 |
3.2.8 疗效标准 | 第32-33页 |
3.3 临床资料分析 | 第33-37页 |
3.3.1 性别 | 第33页 |
3.3.2 年龄 | 第33页 |
3.3.3 病程 | 第33页 |
3.3.4 治疗前后病情 | 第33-34页 |
3.3.5 病症类型 | 第34页 |
3.3.6 睡眠疗效与证型 | 第34页 |
3.3.7 治疗前后SPIEGEL量表总评分 | 第34页 |
3.3.8 SPIEGEL量表评分结果 | 第34-35页 |
3.3.9 治疗前后主要睡眠指标变化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讨论 | 第37-42页 |
4.1 治疗体会 | 第37-41页 |
4.1.1 病因病机 | 第37页 |
4.1.2 证治规律 | 第37-39页 |
4.1.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辩证眼目 | 第39-41页 |
4.1.4 失眠之预后 | 第41页 |
4.2 问题与展望 | 第41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8页 |
附录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