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框架 | 第12-1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1.3.2 研究框架 | 第12-14页 |
1.4 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2 国内外文献综述:产业同构与经济波动相关研究 | 第15-25页 |
2.1 产业同构相关研究 | 第15-20页 |
2.1.1 产业同构的概念 | 第15页 |
2.1.2 产业同构的测度方法 | 第15-18页 |
2.1.3 产业同构的影响因素 | 第18-20页 |
2.2 经济波动相关研究 | 第20-22页 |
2.2.1 经济波动的概念 | 第20页 |
2.2.2 常用的经济波动分解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2.3 中国经济波动产生的原因 | 第21-22页 |
2.3 产业结构影响经济波动的相关研究 | 第22-25页 |
3 产业同构影响经济波动的理论:制度概述与机理分析 | 第25-34页 |
3.1 新政治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 | 第25-27页 |
3.1.1 新政治经济学概念阐释 | 第25-26页 |
3.1.2 政治集权 | 第26页 |
3.1.3 经济分权 | 第26-27页 |
3.1.4 制度的结果 | 第27页 |
3.2 地区产业同构影响经济波动的一般性机理 | 第27-31页 |
3.2.1 同构产业正供给冲击传导机理 | 第28-29页 |
3.2.2 后向关联产业正需求冲击传导机理 | 第29-30页 |
3.2.3 经济系统整体负向风险分散效应传导机理 | 第30-31页 |
3.3 新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地区产业同构影响经济波动的机理 | 第31-3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4 中国经济波动与产业同构的特征事实 | 第34-41页 |
4.1 中国经济波动的度量与特征事实 | 第34-35页 |
4.2 各地区产业同构的度量与特征事实 | 第35-39页 |
4.2.1 各地区产业同构的测度方法 | 第35-36页 |
4.2.2 样本和数据的筛选处理 | 第36-37页 |
4.2.3 各地区三次产业同构特征事实 | 第37-38页 |
4.2.4 各地区工业产业同构特征事实 | 第38-39页 |
4.3 产业同构与经济波动相关关系 | 第39-4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5 地区产业同构影响经济波动的实证研究 | 第41-57页 |
5.1 模型、变量与样本 | 第41-42页 |
5.1.1 模型构建 | 第41-42页 |
5.1.2 变量说明 | 第42页 |
5.1.3 样本与数据来源 | 第42页 |
5.2 三次产业同构影响经济波动分析 | 第42-48页 |
5.2.1 面板数据平稳性与协整性检验 | 第42-44页 |
5.2.2 三次产业基本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| 第44-46页 |
5.2.3 按时间分组的三次产业基本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| 第46-48页 |
5.3 工业产业同构与经济波动分析 | 第48-53页 |
5.3.1 工业产业同构与经济波动模型的估计与分析 | 第49-51页 |
5.3.2 纳入经济发展差异与工业产业同构交乘项的模型估计与分析 | 第51-53页 |
5.4 地区产业同构影响经济波动的稳健性讨论 | 第53-56页 |
5.4.1 三次产业结构影响经济波动稳健性讨论 | 第53-55页 |
5.4.2 工业产业结构影响经济波动稳健性讨论 | 第55-5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6 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57-59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57页 |
6.2 政策建议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5页 |
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