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1-14页 |
第二章 自动磨削装置的方案设计 | 第14-22页 |
2.1 引言 | 第14页 |
2.2 磨削装置机械结构方案设计 | 第14-18页 |
2.2.1 磨削方式的确定 | 第14-16页 |
2.2.2 电机的选择 | 第16-17页 |
2.2.3 传动系统的设计 | 第17-18页 |
2.3 砂轮及其切削方式的确定 | 第18-20页 |
2.3.1 磨料和磨具类型的确定 | 第18-19页 |
2.3.2 砂轮切削方式的确定 | 第19-20页 |
2.4 磨削装置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| 第20-2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磨削装置主要参数的计算 | 第22-36页 |
3.1 引言 | 第22页 |
3.2 砂轮磨削装置主要性能参数的计算 | 第22-23页 |
3.3 砂轮磨削装置传动系统参数的计算 | 第23-27页 |
3.3.1 总传动比的计算及其分配 | 第23-24页 |
3.3.2 T型换向器的选择 | 第24页 |
3.3.3 链轮链条的设计 | 第24-27页 |
3.4 砂轮一体从动轴的设计 | 第27-32页 |
3.4.1 砂轮一体从动轴的初步设计 | 第27页 |
3.4.2 轴的各段直径和长度的确定 | 第27-28页 |
3.4.3 轴上零件的周向定位 | 第28页 |
3.4.4 确定轴上圆角和倒角尺寸 | 第28-29页 |
3.4.5 轴上载荷的计算 | 第29-31页 |
3.4.6 轴的强度校核 | 第31-32页 |
3.5 进给装置运动参数的确定 | 第32-34页 |
3.5.1 垂直进给装置的选择 | 第32-34页 |
3.5.2 水平进给装置的选择 | 第34页 |
3.6 磨削装置机械部分结构总设计 | 第34-35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自动进给装置的硬件设计 | 第36-48页 |
4.1 引言 | 第36页 |
4.2 自动进给装置控制系统 | 第36页 |
4.3 驱动器的选择 | 第36-41页 |
4.3.1 垂直方向步进电机驱动的选择 | 第38-40页 |
4.3.2 水平方向步进电机驱动的选择 | 第40-41页 |
4.4 传感器的选择 | 第41-42页 |
4.5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| 第42-46页 |
4.5.1 PLC型号的选择 | 第43-44页 |
4.5.2 I/O口的分配 | 第44-46页 |
4.6 触摸屏的选择 | 第46-47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五章 自动进给装置的软件设计 | 第48-62页 |
5.1 引言 | 第48页 |
5.2 进给装置PLC控制程序流程图的设计 | 第48-51页 |
5.2.1 PLC控制系统主程序流程图的设计 | 第48-49页 |
5.2.2 PLC控制系统子程序流程图的设计 | 第49-51页 |
5.3 PLC内置A/D和D/A模块初始化程序设计 | 第51-54页 |
5.3.1 A/D模块初始化程序 | 第51-52页 |
5.3.2 D/A模块初始化程序 | 第52-54页 |
5.4 主控程序的设计 | 第54-58页 |
5.4.1 PID的控制算法 | 第54-55页 |
5.4.2 PID指令程序设计 | 第55-58页 |
5.5 PID控制参数的整定 | 第58-61页 |
5.5.1 PID控制参数的整定方法 | 第58-59页 |
5.5.2 PID控制参数的自整定程序设计 | 第59-61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六章 焊缝余高磨削工艺实验 | 第62-70页 |
6.1 引言 | 第62页 |
6.2 试验介绍 | 第62-64页 |
6.2.1 试验环境 | 第62页 |
6.2.2 试验设备 | 第62-64页 |
6.3 磨削验证工艺实验 | 第64-68页 |
6.3.1 60 | 第64-66页 |
6.3.2 80 | 第66-67页 |
6.3.3 实验结论 | 第67-68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结论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4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