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子心灵哲学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6-7页 |
| 引言 | 第10-14页 |
| 一、心灵哲学与庄子心灵哲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| 第14-18页 |
| (一) 心灵哲学的发展和核心问题 | 第14-15页 |
| 1. 西方心灵哲学的内涵 | 第14页 |
| 2. 中国心灵哲学的内涵 | 第14-15页 |
| (二) 庄子心灵哲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| 第15-18页 |
| 1. 社会的动荡与个体意识的觉醒 | 第15-16页 |
| 2. 百家思想争鸣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| 3. 隐逸之风的浸润 | 第17-18页 |
| 二、庄子心灵哲学的主要内容 | 第18-35页 |
| (一) 庄子心灵哲学的本体指向 | 第18-20页 |
| 1. 本根之道 | 第18页 |
| 2. 得意忘言 | 第18-19页 |
| 3. 至知于道 | 第19-20页 |
| (二) 心灵的障蔽 | 第20-23页 |
| 1. 社会的无秩序与生存环境合理性之间的困惑 | 第20-21页 |
| 2. 生苦死乐与保全求真之间的困惑 | 第21-22页 |
| 3. 来自理性认知有无穷尽的困惑 | 第22-23页 |
| (三) 心灵的纾解 | 第23-29页 |
| 1. 庄子对来自社会困境束缚的化解 | 第23-25页 |
| 2. 庄子对生命与精神束缚的化解 | 第25-27页 |
| 3. 庄子对独断认识束缚的化解 | 第27-29页 |
| (四) 心灵的超越 | 第29-35页 |
| 1.“逍遥”的境界 | 第29-30页 |
| 2. 从“有待”到“无己”的超越 | 第30-33页 |
| 3. 顺道而行与安之若命 | 第33-35页 |
| 三、庄子心灵哲学的评价 | 第35-43页 |
| (一) 庄子心灵哲学的理论贡献 | 第35-36页 |
| (二) 庄子心灵哲学存在的局限性 | 第36-38页 |
| 1. 历史局限 | 第36-37页 |
| 2. 理论局限 | 第37-38页 |
| (三) 庄子心灵哲学的价值与影响 | 第38-43页 |
| 1. 实现独立的生命价值 | 第39-40页 |
| 2. 成就理想人格 | 第40-41页 |
| 3. 对后世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| 结论 | 第43-4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| 附录 | 第47-49页 |
| 后记 | 第49-50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50页 |